lwdfjw 发表于 2008-3-2 23:31:45

追问黄石医药工业:振兴之路有多远

企业难以做大制约行业发展

    (接上期)黄石制药厂一分为三后,又有了黄石第四制药厂。1992年,湖北卫校与十五冶各出资50万元兴办黄石第四制药厂。据了解,这家制药厂是当年湖北省审批的最后一家制药厂,也是我市除朗欧药业外的最后一家成立的制药厂。
    时任黄石世星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改制后的黄石第四制药厂)卢元东告诉记者,虽然是最后一家成立的制药厂,依然是命运多舛。该厂自1992年成立后,1995年底才开始试生产。发展3年后,该厂生产的琥乙红霉素在全国各地的外资药品制剂企业中颇受欢迎,创造了年利税近300万元、利润100多万元的不菲业绩。然而,1998年后企业经营一度陷入谁都管、谁都不做主的“无政府”状态,改制势在必行,改制造就了今天的黄石世星药业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市有些制药企业表现出对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的不适应:如产品销路不畅、生产成本过高、内部管理粗放等,企业经营一路下滑。改制因此成为一道通用良药。黄石市医药协会副会长彭开军指出,虽然一部分企业因改制实现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但有些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源配置能力差仍然面临困境。企业间各自为政,各打天下,形成“小而全”及出现了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难以形成行业合力,制约着黄石医药工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黄石药企又迎来了国家强制实行GMP改造的严峻考验。面对这道制约企业的生死线,当时我市16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先后有4家企业先后退出了市场:亨迪宣告破产、百灵被燕舞收购、普爱药业将产品转让三九黄石制药、万和药业被转让。另外12家企业走上了GMP认证的冲刺之路。
    从2002年以来,黄石飞云制药公司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进行GMP改造,成为黄石地区首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和第一家多品种、多剂型、多车间通过认证的制药企业。2007年5月该公司又顺利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和省药监局的GMP再认证。黄石卫材公司立项实施GMP改造迁建项目工程,于2003年在黄石市磁湖北岸的沈下路386号完成GMP改造项目工程,于2003年12月一次性通过国家GMP认证现场检查合格,取得药品生产GMP证书,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册资本只有350万元的黄石世星药业一年内凭借个人信用贷款,竟投入1300万元,买地、建厂进行GMP改造。和世星一样,一些药企为跨过GMP认证这道坎,赢得生存机会,都投入了远远超出企业实际实力的资金,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GMP改造给刚刚发展起来的药企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不言而喻。一位业内人士说,这几年我市不少药企依靠自身滚雪球地发展,大部分利润都用于偿还债务,余下一些不多的钱投入产品研发,企业各项经营基本处于维持状态。
    还有一个制约我市医药工业发展的因素是,高层次科研人才难以引进。特别是近五年来,企业研发型的技能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新招人员留不住,发展后劲受到影响。技术支撑体系脆弱,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企业拥有自主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产品少,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无法加速产业化。
    据统计,我市现有的496个生产品种中,绝大部分为国内市场重复生产的品种,重复最少的有三家,最多的达数十家之多,其中主导医药产品的生产年限最短达到8年以上,许多产品品种面临被市场取代的危机。彭开军介绍,由于产品重复生产和市场占有率低,GMP改造形成的优质产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我市大部分医药企业长期处于过剩状态,大批生产线闲置,开工率仅为50%左右。
    我市大多数药企的小规模及产业聚集度低的经营状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如世星药业生产的琥乙红霉素、生物药业生产的骨肽注射液,虽然属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产品,但产量和销量都偏低。产品市场无法做大,品牌效应难以发挥。黄石飞云制药公司总经理李从春不止一次疾呼,黄石医药工业如果再不寻求振兴之路,将会越做越小。

  实现规模经营是振兴关键

    世星药业总经理卢元东对记者说,“如果给我600万元,我就可以保证企业大踏步发展。”600万元,对企业经营而言,一个并不算多的数字,却如此哽在这位药企老总的喉咙里。事实上,除了卢元东外,黄石大部分药企也都面临着银行贷款难、民间融资难、筹措行业发展基金不易的困境,为此,卢元东试图在新工艺、新产品上寻找发展机会。
    近几年,卢元东将盈余不多的钱几乎倾其所有投入新工艺再造与新产品研发中,他一方面保持老产品在生产工艺某一方面的优势外,一方面还开发了10多个新产品。据了解,在我市同等规模的药企中,世星药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是最大的。然而,作为全国唯一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原料生产基地,因为规模小、销售模式传统,卢元东表示,只能时刻准备着等待国外大订单带来的发展转机。
    作为黄石目前发展最好的黄石飞云制药公司,不仅没有资金压力,而且从2000年以来每年都保持10%的速度增长。虽然2007年,该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2亿元,但对于未来发展,李从春也没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说,保证企业年年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这个黄石医药工业的领军人物,甚至对于2008年我国药品市场即将出现的新机遇,也不敢推断这个利好消息对黄石医药工业发展将会产生多大作用。毕竟,黄石医药工业的底子太薄,黄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陈东阳局长就毫不讳言地指出,黄石医药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小,没有形成支柱产业。
    黄石药监局马景星认为,尽管黄石医药工业发展的现状如此尴尬,但以“羟基喜树碱”为代表的抗肿瘤药,以麝香壮骨膏为代表的神农草品牌药等五大拳头产品却依然在中国的医药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其产品内在质量在行业内有口皆碑。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在最后一次全国产品质量升级时,就是由黄石飞云制药公司起草的产品质量标准。
    黄石医药协会副会长彭开军指出,将拳头产品做强做大是振兴黄石医药工业的必由之路,要实现拳头产品的做强做大,除了增强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大力招商引资外,推进医药行业战略性重组,努力实现规模经营是振兴关键。他认为,单个企业凭自身实力做大做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在目前国内医药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进行战略性重组是改变我市医药工业规模小状况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即,选择一批有实力的骨干龙头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行政、政策引导,经过自愿组合,组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和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带动力强的重要骨干医药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我市医药行业的核心和支柱。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彭会长的想法得到了黄石众多药企老总的认同。在2008年掀开新一页发展篇章时,我们祝愿黄石医药工业能够携手同心、群策群力,早日走出低迷,实现振兴发展。

biosun 发表于 2009-9-29 14:31:57

黄石原料药还是很发达的

biosun 发表于 2009-9-29 14:33:01

可惜都是小规模散养状态,没有集中规模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问黄石医药工业:振兴之路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