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o 发表于 2014-8-28 16:31:02

湖北日报:闪耀“第一”,由何而来

全国各大医院,六成以上的麻醉药是“人福造”。大型演奏会上,钢琴上醒目镶嵌着“长江”二字。大多数亚洲家庭的厨房里,主妇们都用着安琪集团生产的酵母粉……
  4个“全球第一”、3个“亚洲第一”、6个“全国第一”。
  这些“第一”,为什么都产生在宜昌高新区?
  本土企业挑大梁
  一个小小的橡胶瓶塞,成为药品大鳄争抢的香饽饽。
  2002年,宜昌人黄幼民辞职下海,创办了宜昌华润科技公司,研发出了独特的橡胶材料,开始生产药品橡胶瓶塞。经过几年发展,哈药、太极、无限极等知名厂商慕名而来。如今,一年50亿支的产能,还无法满足市场。
  与华润科技一墙之隔,微特电子和宜昌高新区共同打造的宜昌传感物联孵化器已经正式运营。
  打开电脑,登录远程安全监控系统平台,全国各地的工地尽收眼底。对选定的吊机局部放大,四周不断涌来起吊重量、风速、弧度等变化着的数据。这种起重安全监控系统,就是微特电子开发的。
  目前,这套系统已广泛用于全国各地工地的吊机上,并进军海外。中海油公司三分之一吊机装上了微特公司的安全管理系统。
  宜昌高新区,从不缺乏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土壤——
  宜化集团,全球最大的多元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井矿盐生产企业。
  兴发集团,全国最大的有机盐生产企业,三聚磷酸钠占据市场绝对份额。
  安琪集团,亚洲最大的酵母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和亚洲之首。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宜昌本土培育起来的企业。
  为何本地的和尚更会念经?“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创新创业,关键在人,核心是政策环境。”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杨美仁认为。
  自2011年开始,高新区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面向海内外推介实施“三峡英才工程”,花血本构筑人才高地。
  目前,在宜昌高新区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12人。其中,列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省“百人计划”专家8人,8名博士落户创业。
  高新区联合银行及保险公司,建立起“政府+保险+银行”三方共同分担贷款风险的合作模式。保证保险贷款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每家企业发放金额不超过300万元,融资成本仅7%左右。
  在优惠政策鼓励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3家,国家、省、市创新型企业达到14家。
  深化改革无穷期
  去年12月,宜昌南玻显示器件一期项目正式竣工试产。生产的超薄玻璃,厚度仅0.7毫米。具有同类生产能力的厂家,全国仅3家。
  这个投资近30亿元的项目,从签约到投产,时间不到一年。南玻集团宜昌南玻显示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禹感慨,“宜昌速度”超过了“深圳速度”。
  兰台电子项目是高新区今年新签约的项目,原计划6个月才能办结前期手续,结果只用了3个月。
  高效赢得客商“芳心”,改革红利催促不断改革的脚步。
  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率先出台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鼓励清单。对鼓励清单内的产业投资项目一律采取备案制管理,取消一切前置条件。企业最多3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机构代码证。
  实行中心服务窗口“带章制”。在各职能部门充分授权窗口服务人员办理行政审批业务基础上,各项证照在窗口即可盖章发放,不用再“楼上盖章、楼下发证”。
  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来的91项压缩到21项,办理时限在原法定基础上压缩了74%。
  高新区现有工商企业80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98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每年新引进落户园区的项目约200个。项目签约后,企业可委托代办员全程代办所有行政审批手续,包括公司注册、税务登记、土地登记以及规划方案审批。
  “一区六园”大格局
  沿江而行,宜昌高新区描绘出了一幅创新创业的宏图,从1998年刚起步时的11.2平方公里,到今天的315平方公里,已形成了“一区六园”发展新格局,成为带动宜昌“六大千亿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装备产业集群——依托中兴汽车、联邦电缆、长机科技等企业,发展汽车零部件、钢铁深加工、船舶及柴油机制造、大型成套机电设备产品。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聚集宜化集团、兴发精细化工园等企业,发展磷化工产品、煤化工产品、氯碱化工产品、化工中间体产品等。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安琪酵母、人福药业、三峡药业、华强科技等企业,发展酵母及衍生产业、麻醉药、菌种开发研究、仿生学技术。
  新材料产业集群——聚集黑旋风锯业、东方微磁、拓扑纳米等企业,发展纳米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磁性材料、电子基础材料、金属非金属材料。
  新能源产业集群——依托南玻集团、劲森电子、欧赛科技等企业,发展新能源电动设备制造、清洁能源、太阳能利用为发展方向。
  在产业集群的拉动下,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增长15.5%;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增长21.9%;签约项目43个,协议投资总额148亿元。
  可仔细打量,东山科技创业园、猇亭工业园、湖北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六大园区,与目前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却并无明晰的对应关系。
  从地图上看,不同于大多数开发区的成片开发、相对集中,宜昌高新区辖下六大园区呈点状分布、较为分散。开发区有关负责人坦言,由于早年缺乏整体规划,高新区布局大多自然形成。比如人福药业,在东山科技创业园发展已没有空间,又在生物产业园建设出口药品生产基地。
  “一区六园”的格局,也客观上造成园区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仍存在审批程序较多、边界责任不清等问题。
  今年2月,高新区出台意见,深化大部制改革。党工委、管委会对各部门、各园区实行一级管理,在保留机关8个内设机构的前提下,将直属14个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与部门职能整合,实行部门统一领导下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此外,还对园区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社会事务管理、行政审批管理、投融资管理、招商工作管理、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综合执法等进行权责明确,管理体制得以理顺。
  各园区发改、商务、国土、建设、环保、安监、房产、工商管理等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高新区。
  1988年,宜昌开发区的创业者们靠5万元起家,创办了全省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如今,宜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它是当之无愧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
  (记者胡汉昌 周芳 刘长松 唐宜贵 廖志慧 王成龙 通讯员胡智斌 淡争艳 陈晓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北日报:闪耀“第一”,由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