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19860312 发表于 2012-6-2 10:10:53

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的一个子项目,由世界银行贷款120万美元,国内配套362万元人民币投资建设的。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开始正式运行和对外开放。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后,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确,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完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使研究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对外交流,人员素质也不断提高,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励近30项。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取得许多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校微生物技术研究工作的发展,对我校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科的发展也发挥了推动作用。成为国内微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

http://www.mbtech.sdu.edu.cn/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于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建设,1986年开始运转,2002年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教授担任学 术 委员会主任, 袁正宏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确定的主要学术方向为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及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基因变异、致病性和机体防御机理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目标是从分子生物学及分子免疫学两个方面研究病毒及细菌性感染的机理,探索终止感染的途径,为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病毒和细菌性感染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近期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分子免疫学研究:
(1)以乙肝病毒为重点,兼顾丙肝病毒。根据我国不同毒株特点,以病毒复制与宿主细胞及整体抗病毒复制为核心,揭示病毒的致病相关基因。
(2)研究病毒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及细胞基因表达图谱。
(3)结合临床研究治疗性疫苗的理论基础,发展新的治疗性疫苗。
细菌基因组结构与功能:重点为在已完成的表皮葡萄球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以生物膜形成机制为核心,寻找控制细菌感染的新靶点, 并进一步发展功能基因组学。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选择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乙型肝炎为重点分别从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分子免疫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近五年,获得国家863,973计划,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欧盟合作基金等30多项课题的资助,到位经费900多万;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近20%在国际杂志发表。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一项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举办过四次国际学术会议;已培养硕士生,博士生35名,博士后2名。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已成为一个在国内领先、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实验室,已与美、英、德、澳大利亚及香港大学等的多个国际著名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
   “十五”期间, 实验室发展的总目标是成为从事病毒和细菌等疾病发病机理、防治等研究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心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拟通过以下措施使实验室的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1)加大引进人才力度, 加强导师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以拥有一批能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研究动向、不断开展创新性研究的高层次科研人员队伍, 以及一支可保证实验室持续进行高水平科研任务的技术队伍。
  2)继续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及技术性培训班,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优秀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 鼓励研究生根据实验室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探索性研究,并培养独立设计研究课题和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3)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单位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与国外著名大学及境外单位合作,举办讲学班及国际学术会议, 派遣骨干交流,推进实验室向国外及境外开放,以进一步提升实验 室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化进程; 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在技术和设备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向全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开放实验室,支持来本实验室工作或进行科研合作;定期组织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和/或国家级继续教育进修班等,或到边远地区讲学, 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以发挥重点实验室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4)重视横向联系,努力使科研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开拓科企合作的途径, 加速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
  5)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创新环境和完善激励机制的措施.
  在实验室实行高要求、高速度、高效率的管理机制,提倡合作、互助、主动为实验室的荣誉而努力工作的精神。在业务方面强调创新性、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实验室内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或由实验室高级研究人员报告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传达国内外学术会议内容。引入鼓励创新性研究的机制, 鼓励对学术问题展开讨论, 设立创新建议奖, 对具有明显创新性的课题在科研经费、用房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gl19860312 发表于 2012-6-2 10:11:26

http://mvlab-fudan.cn/part1.htm
教育部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教育部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8月批准建立的,由云南大学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承担建设。“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华北制药集团与云南大学省委生物研究所联合、2004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的,在我室建立云南基地。实验室以微生物资源(放线菌、真菌、细菌及其基因资源为主)的发掘利用研究为中心,以从微生物中发现新的生物活性物质为重点,以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和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研究为特色,为微生物医药、农药、酶、肥料等提供创新性成果,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重的重点实验室。室主任姜成林教授,副主任徐丽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克勤教授,管理委员会主任叶燎原教授。现有教授、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5人,中级研究员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国内外客座教授18人,是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团结奋进的科研队伍。实验室设有“国家南方农药创新中心上海基地云南工作站”,“中国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与德国天然产物研究所天然产物联合实验室”。实验室与本校兄弟单位一起设有微生物学硕士点、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对国内外开放,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生、博士后人员,是培养和凝聚微生物资源研究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2003年,本所菌种包藏中心已经完成加入了世界菌种联盟世界微生物信息中心(WFCC-MIRCEN World Data Center for Microorganism)的注册手续,注册号:YM WDCM832;注册英文名:Stains Collection of Yunnan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Yunnan University,China,Yunnan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Yunnan University(YIM);中心负责人:彭谦研究员;网址:http://wdcm.nig.ac.jp/CCINFO/CCINFO.xml?832.

目前,实验室的注意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微生物的分类主要是放线菌、真菌、极端环境微生物及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系统学研究;建立资源菌种库。目前已保存的资源放线菌22000多株,真菌34000多株。
极端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研究重点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生态与进化。目前的重点是嗜盐、嗜碱、嗜酸、高温、低温菌研究。
有用代谢产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目前的重点是发现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的功能基因,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构建高表达工程菌
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研究重点是放线菌、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发现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现已保存12000多个放线菌提取物和240多个各种类型的化合物。
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前期开发与国外合作单位一起,主要进行微生物产生的医药、农药先导化合物、酶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
目前,全体成员团结协助,不断创新,为把本实验室建设成为微生物资源资源的研究基地和学术活动中心,培养更多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提供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而努力奋斗。

http://www.klmr.ynu.edu.cn/structure/New_Page_3
微 生 物 资 源 前 期 开 发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室)建立于1991年。资源室致力于研究开发微生物的生物技术潜能。
目前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微生物资源的系统调查以及对具有生物技术开发前景的微生物,特别是古细菌、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和分类鉴定;
(2)对可应用于环境保护、食品加工以及保健等方面的微生物产物,如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和抗肿瘤的抗生物质、杀虫剂和促进生长、调节代谢的物质的筛选和分离鉴定;
(3)中国微生物资源菌种库和数据库的建立。资源室拥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目前,资源室有七项在研课题、三个国际合作项目。资源室有三项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院获奖。

http://www.im.ac.cn/jg/jg_5.php


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是在已故陈华癸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建的微生物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0年12月农业部批准建设农业微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1996年在全国生命科学类43个国家重点、部门开放实验室评估中排名第八;1999年在农业部组织的85个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中名列第二;2001年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全国56个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评估中,综合评估成绩为良好;2002年4月被批准为农业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被批准为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并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两方面延伸,以农业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和有害微生物的防治为总体目标,瞄准学科前沿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分别从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与多样性、遗传和代谢调控、重要基因和功能基因组、生态安全性、工程菌构建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研究。实验室下设生物固氮与菌植互作、杀虫细菌与抗生素产生菌、动植物病原微生物三个研究方向。
   1998以来,实验室承担课题238项,批准研究项目经费54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61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各种省部级个人奖励5项,其中2人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申请了发明专利13项,授权专利3项,鉴定成果10项;出版专著19部。
   现任实验室主任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张承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喻子牛教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