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前天 10:49 |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请不要叫我女强人”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王红阳
2008年3月8日 04:2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沈轶伦 周楠 选稿:施卿
王红阳,全国最年轻的工程院女院士之一,2008年度上海唯一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长期工作于国际最前沿的肝癌基因研究领域,是一位攻坚“癌中之王”的女科学家。
推门走进她的办公室,未见预想中冷冰冰的实验器材和不苟言笑的严肃面孔,满屋书籍环绕,墙上挂着名人墨宝,几盆婀娜的兰花在案头静静绽放。
56岁的王红阳气质典雅,身着得体的灰色套装,内衬一件红毛衣,脚上靴子的珠片闪着光亮。手捧香茗,眼前的她优雅一笑,话题也由此展开,“我不喜欢别人叫我女强人……”
女儿王红阳:为父走上从医路
对于病人和病人家属,我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时甚至陪着病人家属流泪。但是,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医生,光有同情不能解决问题。病人无时不在鞭策和激励我:只有在科学研究中找到新的办法,才能减少病人的痛苦。
———王红阳王红阳成长于南京一个干部家庭。小学时,王红阳进了业余体校练体操。别的女孩子穿着漂亮的裙子出去玩耍,她却要进行枯燥的高低杠、自由体操等训练,手上的皮被整片地磨掉,妈妈看了心疼,爸爸却狠狠心说:“坚持下来,有好处。”倔强的王红阳点点头,最终把江苏省少年自由体操冠军的奖牌捧在手里。王红阳说,现在优良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都和小时候的体育训练有关。
1970年,18岁的王红阳当兵了。装满新兵的列车把她的人生之路带向了大西北。在六盘山脚下的新兵训练结束后,作为一名卫生员,她被调去参加中央医疗队,开赴宁夏最偏远、最贫困的农村搞妇女病普查。
当年轻的王红阳亲眼目睹当地村民的贫穷生活时,她震惊了:有的村民四季仅一条裤子御寒,一身衣服蔽体;医疗人才和知识也极其缺乏,一名仅38岁的妇女竟已是9个孩子的妈妈了。“我该怎样帮助他们?”为更好帮助当地村民,王红阳成了一名护士。
1972年春节,王红阳从部队驻地兴冲冲地回到南京看望父母。万万想不到的是,父亲当时竟被诊断为肺癌晚期。这个噩耗不啻是五雷轰顶。眼看着父亲的生命一点一点消逝,“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助与绝望。”王红阳回忆道。
回到部队,整整一周时间,王红阳都沉默无语。一天傍晚,她鼓足勇气对队长说:“我要当医生!”1973年,王红阳如愿考进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便留在长征医院消化内科当医生。
如今,无论多么繁忙,王红阳每年都要回南京父亲的墓地祭拜。“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都曾被我带到父亲的墓地,告慰他。今年春节我刚去扫过墓,在墓前,我在心里默念:爸,我虽不能为您治病,但这么多年,女儿没有放弃,一直在为治疗人类顽症不断努力,您应该会感到欣慰,对吗?”王红阳凝重话语中那份深深的感情,让人动容。
女人王红阳:爱工作亦爱生活
我想对所有女性朋友说,幸福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有的女人在事业上功成名就,那是一种幸福;有的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很成功,那也是一种幸福。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尽力而为,每一个女人都能活得精彩美丽。
———王红阳“厚德载物”,在王红阳办公室墙上最显眼处,挂着这句出自《易经》的话。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的王红阳说,她喜欢这句话表达的坦然博大的境界。
1997年,留学德国的王红阳放弃了海外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条件,回到祖国,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创办了军内外首个“中德国际合作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心”。
忆起中心创建之初的艰苦条件,王红阳淡然一笑:“不是挺过来了吗?”那时,一张办公桌3人轮流用;缺少做实验用的玻璃器皿,她就和实验人员一起回收清洗别人用过的瓶瓶罐罐;受设备条件限制,一些实验只能到德国科学院做,她就做了整整两年“空中飞人”,每月往返于中德之间,常一下飞机直接就进入实验室……天道酬勤,王红阳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从德国筹集了30万马克科研资助和2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使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初具规模。
辛勤工作换来了硕果累累。她发现了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MXR7/GPC3,获得国际发明专利,临床意义重大;她克隆了对肿瘤信号有重要调节功能的新基因———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PCP-2,获国际专利;她带领团队制备了特异的单克隆抗体,预计与甲胎蛋白联合使用,可使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提高15%……
王红阳的另一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她告诉记者,今年两会上,她要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样一个忘我工作的女性,对生活同样抱有极大热忱。王红阳的不少服装,是自己设计,在医院旁边的裁缝店制作的;她是医院的乒乓球冠军,还打得一手很棒的羽毛球,爱和年轻人一起去射击比赛……夜色阑珊时,王红阳会在一盏小灯下,静静欣赏贝多芬、巴赫的音乐。她说,那时,只要一有假期,她就会背上包去欧洲各国游玩,光是巴黎的卢浮宫,她就去了三四次。每次站在那些名画前,她都能感受到一种震撼的美。“科学和艺术人文的美是相通的,生活的美感会给科研以灵感。”王红阳如是说。
母亲王红阳:一颗严师慈母心
我只有一个儿子,但我的孩子除了儿子外,还有我的学生们。可能有时候,我对他们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但这一切都出自一个母亲的本意,希望孩子们理解。
———王红阳在王红阳的办公室,一篇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文章《浮躁是科学原创的大敌》被贴在墙板上。她说,这是特地用来教育学生和警醒自己的。“当今社会浮躁之气日甚,我们搞科研的一定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记者问王红阳,有把学生骂哭过吗?“有过。”王红阳笑了,“那是他们太不严谨的时候。”她坦言,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不求甚解、粗枝大叶的学习态度,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留下所有的实验记录,不能有任何含糊的地方,我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喏,这几本都是实验记录。”王红阳指了指桌边,厚厚一叠册子。
10年来,王红阳共培养了29名硕士、12名博士和6名博士后,选派了4名学生去国外著名实验室短期培训,以基础、临床交叉结合的崭新模式教书育人。
她是位严师,但同时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疼爱。看到学生实验辛苦、住宿条件差,她亲自买来冰箱、微波炉、电风扇;博士生小丁两年多没回家探亲,王红阳便主动替小丁在春节值班;实验室会餐,王红阳亲手给学生做菜,金黄喷香的炸猪肉白菜春卷,一上桌就被一抢而光,队伍的凝聚力也越发强大……
“我并不要求学生埋头实验,不问世事,而希望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懂得科学,更学会如何做人。”王红阳的话坚定,悠长。“对儿子也是这样吗?”“我欠儿子的时间太多了,所幸,我们能很好地相互理解和支持。”一声轻叹后,王红阳露出笑容。
作为母亲,孩子总是一个女人心里最柔软的牵挂。每当思念在外求学的儿子,坚强的王红阳会不禁落下泪来。她把绝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和她的学生,儿子从小就住寄宿学校,周末成为实验室的小成员。一次,临出差前,儿子发起高烧,她只能把儿子放在同事家。回忆起这些,她有些黯然。但令王红阳欣慰的是,儿子考上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成绩也名列前茅。母子连心,每天两人都会通过手机互传消息,“儿子常常说我太累了,让我休息。我理解他的孝心,不过现在还歇不下来,我希望学术上继续突破,还希望能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对于未来,这个坚毅却不乏温柔的女性眼中满是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