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前天 15:10 |
---|
签到天数: 194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抗生素生产一般采用纯种发酵,在生产中出现染菌问题是不可轻视的。轻度染菌会影响到本批发酵产品的单位和收率,还可能会为下批生产埋下继续染菌的祸根,严重的染菌除严重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外,极可能造成生产不能有序进行或无法进行。[1] 尤其是发酵罐处在发酵的最末阶段,其染菌直接影响到产品优劣和得率,其染菌的途径也很多,笔者在深入一线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对于预防发酵罐染菌有一定的帮助。分析染菌原因也可从以下方面判断:从染菌时间分析,发酵早期染菌可能原因有种子带菌、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移种操作不当、无菌空气带菌等。发酵后期染菌可能原因有,中间补料污染、设备渗漏、操作问题等。从菌型上分析,若染芽孢杆菌,可能是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空气带菌引起。从染菌规模上分析,若大面积染菌,且所染的是同一种杂菌,一般是空气系统出现问题,若个别罐连续染菌一般是设备问题。这就需要生产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发酵正常运行。据统计引起发酵罐染菌的因素及其所占比重如下表所示:
抗生素发酵染菌因素及比例
the factors and rate of contaminating germ in antibiotic fermentation I
染菌原因 百分率 染菌原因 百分率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0.79 种子带菌 9.64
设备因素引起染菌 34.36 人为因素 10.34
空气系统有菌 19.96 原因不明 24.91
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对抗生素发酵罐染菌原因从物料因素、设备因素、蒸汽(空气)和人为因素等方面作以分析。
1 物料因素造成染菌
1.1物料在存放中变性
由于库房条件所限,物料在存放中会受到挤压、受潮而结块,这些块状固体物在消毒当中蒸汽难以穿透,从而有可能染菌。
若购入的物料粉碎程度不高,固体料粒度太大(如玉米粉中掺杂有较多玉米粒)这样的培养基进入发酵罐在灭菌时很难被完全“煮熟”,这也是染菌可能性之一,对此应在打料泵后装置筛板过滤器来解决。[2]
笔者在实践中还发现有因物料发霉而造成染菌的情况,这样即使该批发酵液运转下去也会影响产量。
1.2 培养基中豆油对消毒质量的影响
泰乐菌素生产中常使用食用豆油作为碳源和消泡剂,其用量较大(约占培养基总体积的 26.7%),当进行消毒时会在杂菌菌落周围形成一层油膜而起到屏障作用,难以消透,这就需要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来破碎其以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1.3 原料产地不同的影响
稳定原料产地是抗生素生产所必须的。不同的产地,其原料的优劣、主要成分含量、PH值及粒度等指标都是不同的,频繁变换原料产地,会造成消毒困难(如豆油产地变更会造成培养基消后泡沫过大,极可能造成冒顶逃液染菌)。同时原料产地的变更会敏感影响带抗生素的发酵水平。[3]
2设备因素造成染菌
结构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制作精细的发酵罐是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前提,及时检修是保证生产顺利、有序进行的必要措施。
2.1罐内设备对消毒的影响
发酵罐内挡板、蛇管、支架、瓦套及加强板等部件的合理尺寸,合理安装,搅拌叶类型的合理选用是保证发酵罐罐内状态的必须因素。
2.1.1罐内部件因素造成染菌
笔者在实践当中多次遇到罐内部件出现脱落、受损而使消毒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的情况;瓦套紧固、放置不当造成死角而使罐内消后有杂菌造成染菌;蛇罐出现渗漏造成染菌;罐底加强板焊缝裂开出现死角而染菌;轴封不严造成染菌;空气环流管上的小气孔被堵使其内部存在残料而导致染菌等情况。
2.1.2罐内管路因素造成染菌
发酵罐内管道走向、分布是否合理也会影响消毒质量,管径的选择也是有严格要求的,这些因素应在设计时加以充分考虑。
在生产中要特别注意罐内管道是否受损,如由于消毒时进汽过猛而造成焊缝开裂,长期使用罐内管道易出现电化腐蚀而穿孔。应认真检查,及时补救,以免对设备造成更大的损坏和进一步影响发酵水平。
2.2罐体外设备因素造成染菌
2.2.1靠罐阀门的影响
靠罐阀门是直接接触发酵液的,对其检修必须认真仔细,一般这类阀门因承压关系易出现泄漏或料液倒流而结垢、垫片受损程度大、紧固螺帽脱落及密封圈破损等情况,而这些情况若不及时解决极可能造成染菌。
2.2.2移种管路因素的影响
移种管路由于使用频繁,其中会有积料,而这些积料在下次管道消毒时会积于移种二道阀,也可能会使移种靠罐抗生素阀堵塞而造成管道消毒不彻底,从而导致发酵罐染菌,故而移种管路要定期进行检修,保证其“无菌性”。
3 蒸汽(空气)因素导致染菌
蒸汽和无菌空气是抗生素发酵生产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对于发酵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格外关注。
3.1蒸汽因素造成染菌
蒸汽是抗生素发酵生产的命脉,泰乐菌素采用纯种发酵对蒸汽的要求更高。
3.1.1蒸汽类型对消毒的影响
蒸汽主要有三种,即饱和蒸汽、不饱和蒸汽和过饱和蒸汽。饱和蒸汽指蒸汽温度和压力达到热力学平衡,蒸汽当中最后一滴水恰好完全转变为气态。其热量较高,潜热较大,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生产中理想的蒸汽状态;不饱和蒸汽即饱和蒸汽中带有水分,常由于输送中能量损失而形成,热量较低,穿透力差;过饱和蒸汽即饱和蒸汽温度继续升高形成(压力不变时),它虽有高于饱和蒸汽的温度但穿透力很差。所以蒸汽的优劣是灭菌的关键之一,本公司所用热电厂蒸汽一直不稳定,时有过热和不饱和情况产生,造成消毒工作很难正常进行,灭菌效果不佳,染菌机会倍增
3.1.2拥有合理的蒸汽管线
设计蒸汽管路时要充分考虑其走向和连接对蒸汽质量的影响,一般可遵循如下原则:①安装合理,不留多余甩头,减少死角。②考虑停闭蒸汽的安全性,如冷水管路、空气管路和蒸汽支管的连接等。③蒸汽总管和支架上尽量少装阀门。④做好蒸汽管路的清理工作。合理、科学的管路分布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蒸汽损耗,尽量保证灭菌用汽的饱和性,增强灭菌效果。
3.2空气因素的影响
对泰乐菌素发酵来说,因其属于好氧发酵,无菌空气是很重要的,故而要保证空气的无菌性。
3.2.1理想的空压机
以前我们采用的是油润滑空压机,其压缩产生的高温使润滑油带入空气对过滤器造成污染,严重者进入发酵罐造成染菌,同时由于压缩效果不佳常有水带入管道,油水会使过滤器效能降低染菌率很高。鉴于此,我们选用无油、用水润滑的往复式空压机,其二次压缩的功能可保证空气无菌,同时降温中采用露点排水能有效减少水分含量,为发酵带来好处。
3.2.2空气管路的清洁
自空压机至总过滤器宜采用抛光性能好的不锈钢管道,这样能避免由铸铁管道中带来铁锈的缺点。铸铁管道带锈严重地损害了各级过滤器膜芯,使公司在经济上受损,使发酵水平受限,染菌由此而多。[4]
4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抗生素生产从设计到产品始终都离不开人,人为因素在染菌上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在科学的生产工艺条件下规范人员的操作,制定合理的岗位SOP并执行之,是保证生产的必要措施。其前提是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消毒工作要求员工百密不疏,精心细致地操作,做到责任心与技能并重。
比如,在升温不到100℃时控制大排汽阀进行升压,是造成假压的因素之一,因为罐内的不凝气体未被完全排出,这样事实上的保温保压过程是不会彻底杀死杂菌的,反而增加了染菌几率。
检修靠罐阀时不精心造成泄露而染菌;保压期间没有密切注意罐压与总汽压变化,造成培养基倒流而未采取相应的措施造成灭菌不彻底等等,此类例子枚不胜举,所以高超的技能背后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降低染菌机会。
5解决染菌的途径
5.1物料方面
物料应存放于干燥通风之处所,严格控制库内温度、湿度避免受潮变质,同时应有足够的空间存放物料,并且做到“先入先出”,免于长期密集堆压而结块、发热变坏;把控来料质量,稳定产地,级别要合乎标准。[5]
坚持合理的投料次序即在占预配体积2/3的常温饮用水中依次投入无机盐类和其它固体料,投完料再加入饮用水到规定体积,充分搅拌(严禁热水投料,防止结块,造成灭菌不彻底)。
控制合适的打料体积。打料体积过小,装料系数底,发酵十亿下降;打料体积过大,会出现泡沫顶罐引起跑料、染菌,造成损失。
5.2设备方面
罐内清洗仔细,不能有残料,避免结成焦化物,而埋下染菌祸根。
严密检查罐内部件的密封性、紧固性,防止检修不到位造成的生产事件,应仔细检查蛇管是否有渗漏,避免严重染菌。
精心检查各支管、法兰、阀门(尤其是靠罐阀门)的严密度及通畅情况;检查阀座、阀芯有无焦化物和料液存在,若有应及时彻底清除,避免杂菌滋生,引起染菌。[6]
及时清除死角,罐内主要有档板背后,搅拌轴底瓦支架,蛇管靠罐壁面及其支架底部等;罐外主要在补料架子系统,进排汽不到的死角。清除死角,是保证灭菌彻底的重要工作之一,不得马虎。
定期做好严密性检查工作。主要有罐体与靠罐部件的严密、补料架子系统严密和移种管路的严密,做好这方面工作,可以保证实罐灭菌、移种及补料过程的无菌性,也为纯种发酵过程增加安全系数。
5.3空气(蒸汽)方面
5.3.1 空气系统
定期检查、清扫、更换预过滤器,中高效过滤器芯,辅以相应的检测手段,使之始终保持性能良好稳定;定期对高效过滤器进行高温灭菌频次不宜过高;更换各级过滤器芯应集中完成,尽量减少空气压力、流量不稳定造成杂菌带入而染菌;考虑气候因素,各级过滤器和空气管道上的小排气阀应一直保持畅通,以免长期不开而积水滋生杂菌。
5.3.2 蒸汽质量的保证
泰乐菌素实罐灭菌要求总蒸汽压力不得低于0.400mpa,移种管路灭菌时末端压力不得低于0.250mpa。
实罐灭菌要求各路进汽依据管道尺寸、蒸汽压力尽量做到平衡,避免进汽不均,罐内局部温度不同而影响灭菌效果。要根据不同的蒸汽类型,总结不同的灭菌方法,使培养基得到良好的灭菌。
总而言之制服染菌是一项长期的斗争,既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灭菌的原理,又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多关注细节。只有把它当做一场斗争来搞,加以重视才能有效的遏制染菌。
6结束语
染菌的途径和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当地气候变化,当地空气质量,设备条件,设计系统因素,工艺条件,人员职业素质等等。笔者水平有限况且制服染菌是国内、乃至国际上重大的课题,抗生素工作者还需寻求更多的途径来达到制服染菌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