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怒 2020-6-29 17:24 |
---|
签到天数: 2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费孝通的代表作之一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西南联大时期撰写的小册子《乡土中国》,在文革后该书重新出版,费孝通撰写了一个序言,序言中说了如下一段话(非原话,大意):尽管今天看来,这本小册子显得非常稚嫩,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是代表那个年轻时期的一种闯劲。我也愿意保留其原貌,以纪念那段难忘的时光。这段话给了我深深的感动。一是感动作者谦虚的精神,因为《乡土中国》开创了中国社会学,绝非一般的小册子可以比拟。另一方面,作者意识到尽管幼稚,但是内涵的思想不会因为粗糙而湮灭。
另外一个案例就是,金庸大侠一辈子15部小说,晚年改动了两三次,但就我们这样普通的读者来说,漏洞百出的第一版似乎更有味道,后来改的似乎更合理了,更严谨了,但也似乎缺少了点神韵。两位都是大家,也都是在晚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梳理,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能够看出,无论到晚年怎么做,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青春的创造力无可替代,成熟不意味着更有创造力。想起红楼梦中引用的杜秋娘的一句话: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句话有两种相反的解读,一种是及时行乐,一种是惜时如金。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说,这句话的含义似乎还需要进一步阐述。
其一、勇气,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做科研,最难得的是找到一个好课题。一个学者的成功是个人的努力和课题的魅力共同决定的。当我们在年轻时候遇到一个好课题时,不管条件如何,该出手就要出手。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现在需要论文,需要评职称,过几年再说吧。实际上,人的创造力可遇而不可求,也许过了几年,我们评上了职称,再回过头来做以前想做的课题,我们会发现,不是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就是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后者的可能性更大。遇到了就是缘分,不重视课题的缘分,就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条件永远都没有充分满足的时候,好课题就是在条件不怎么样的时候降临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的做法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等待和拖延的后果只能是后悔。
其二、突破,粗糙不是问题所在。好课题需要思想上的突破,就好比探矿,一开始需要找到矿脉。这时候一定都是毛毛糙糙的,没有很整齐的步骤的。往往是东一下,西一下,但是不管怎么样,终于找到了。再乱,再粗糙,主要任务完成了。至于秩序,往往是成熟之后的表现。很多老课题,都是很规范的,但是往往这样的课题没有好的结果。年轻,有冲劲,但是没有经验,正是这种没有经验的鲁莽,才可能带来突破的运气。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因为在西南联大时期没有好的教材,自己编了点材料作为讲课素材,十次讲课构成这本书的主体。他肯定没想到这本书会是他一辈子最重要的几部著作之一。但是,如果不是他还很年轻,没有学会循规蹈矩,绝对不会有这个突破产生。
其三、思想,不是迎合的产物。任何时代都有其时代的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各种社会潜规则的约束。尽管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这些潜规则可能有其价值,但是对于科研来说,有些潜规则可能没有什么正面作用。而科研的灵魂在于思想,绝对不是靠工匠一样多做几天活就能出东西。而思想如果想有价值,就不能一味的迎合当下的需求,就必需给当下以补充的,才更有价值。但是不迎合可能就意味着阻力。年轻可能正因为鲁莽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对阻力似乎看得更淡一点。也因此能够突破一下当下的约束,产生较好的思想。读读古典的大家作品,没有一个不是在类似情况下产生的。笛卡尔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到处隐藏,甚至终生都没有回到故乡,在异国他乡老去。可以这么认为,没有被批判的思想就不会是有重大价值的思想。
其四、积累,唯独思想不能积累。有些人嘲笑年轻人的冲动,笑话他们的肤浅,但是看起来深奥的人也没有拿出更高明的东西。相反,类似年轻的费孝通一样的人,能够拿出好东西。在佛经《百喻经》有这么一个寓言,一个村民准备半个月后招待客人,而牛奶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家就一头奶牛,如果现在就挤出牛奶,可能到时候就不新鲜了。他想,从今天开始,不挤奶了,攒在牛肚子里,到了招待客人的那一天,都挤出来,能够保持新鲜。等到了来客的那一天,这个村民才发现,奶牛根本就没有奶了。一个奶牛如果连续不挤奶,那奶也就慢慢消失。思想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寄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积攒起来,等到了老年,或者等到了我们有话语权的时候再拿出来。从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好事。有想法的时候,肯定不是有话语权的时候。
总的来说,年轻的时候,是我们容易有想法的时候,也是我们容易突破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要顾虑自己的不成熟,也不要过度考虑外界的约束,积极而科学的展示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各种原因而让自己的想法夭折,该开的花,就让它尽情的开放。还是那句话: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珍惜年轻时候的不成熟的思想,抓住每一个火花,让自己成为永远产奶的奶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