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怒 2020-6-29 17:24 |
---|
签到天数: 2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近期,青蒿抢购风又重新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刮起,但由于青蒿素主导生产厂家较为理性,有些厂家拥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而且今年的青蒿原料有一定的产量支撑,相信大战不会像2006年那样激烈。
近日,被冠以“世界青蒿素之都”的重庆酉阳,正上演着一场抢购大战:这边厢,相关企业老总们坐在一起品着茶谈笑风生;那边厢,各自的业务员已在青蒿原料产地拉开了抢购大战,并时时为货源大打出手,偶尔还会出现一些“流血”事件。导致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青蒿的价格每公斤从7元很快上升到了12元,而且价格走势仍不可预测。
面对如此的市场状况,以重庆南海制药、华武制药、威嘉生物等为代表的青蒿素生产企业,联合发出了要“维护市场,稳定价格”的呼声。但是,由于行业自律、市场因素、外部条件、人员素质缺陷等原因,青蒿原料药市场环境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历史追溯
青蒿素开发本身是我国军队的一个战略项目,代号为“5.23项目”。当时是由部队研究机构牵头,调动全国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在青蒿素项目开发的延续与发展过程中,由于部队研究机构不具备领导和管理地方单位的职能,只能以协调的方式去与地方合作,也就是说,青蒿素从一开始的科研到进入生产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无经济利益驱动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也与市场的需求脱了节。
由于青蒿素发明于那个特定的年代,个人发明权的争议从根源上妨碍了青蒿素的发展。本来,全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开发指导委员会以“国家一盘棋”的思路进行统筹安排,即从青蒿的种植到青蒿素的生产及制剂销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让青蒿素从实验室走向了工业化生产。也就在青蒿素在国际医药领域初露曙光的时候,青蒿素发明权和发明人之争使刚起步的青蒿素产业又起波澜。
科研与生产脱节
由于市场的混乱,原来的协作机制被打破,加之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阶段,一些投机企业的介入,市场出现了一股争相垄断上游资源的风潮;由于投资方没有农业生产的经验,又急于尽快回笼资本,产出利润,在忽略青蒿原料种植重要性的同时,也没有进行技术开发的投入,使青蒿原料的生产与科研严重脱节。
在2006年青蒿草大面积扩种后货源严重过剩的同时,青蒿价格也跌至谷底,以致青蒿种植量严重减少。经过多年来的库存消耗,至2011年,国内青蒿出现了严重短缺,国际市场也出现了“青蒿素荒”。生产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青蒿抢购大战,青蒿的价格也攀升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因此被业内称为“植物黄金”。但2006年的青蒿烂市让人还心有余悸,就算去年的价格跟风,今年青蒿种植生产也没有多大的起色,青蒿的总量或许能持平至略有富余。因此,现时的抢购风是在所难免。
据近期市场反映,青蒿素价格在3100元/公斤左右,并且还有下滑的趋势。一旦青蒿素价格下滑,也将连累青蒿原料价格下跌。如果青蒿的价格在目前的价位上每公斤下跌至8元以内,将会严重影响蒿农种蒿的积极性,青蒿市场必将重蹈2006年大烂市的覆辙。
行业须自律
在种植方面,笔者认为,按目前的市场需求估算,青蒿素的种植总量应为10万~15万亩,在目前有些企业科技含量不高的情况下,至多也只能扩产到20万亩。这个数量,也只是一两个县完全就能够承担下来。酉阳在青蒿种植上占据了天时、地理、人和,目前已研制出了青蒿“酉青1号”,批量生产青蒿素的含量突破了9%。,在今年的大批量推广种植中,产品基本做到了“含量厂家满意,产量农民满意”。如果厂家能按1.50元一个千分点来计价,确保农民种植青蒿的产品按10~12元/公斤收购,市场将能做到平稳发展。就酉阳来说,缺乏有效地宏观调控与科学技术。但在技术开发方面,多年来,一些本地厂家在青蒿优良品种的选育上停步不前,加之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失误,生存之路越走越窄。
目前来看,要减轻青蒿的种植成本,提高质量,稳定价格是保证青蒿优质原料稳定供应的法宝。尤其是降低青蒿素的成本,提高青蒿草的含量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国内的高产、高含量青蒿品种的工艺研究、生产技术已远远领先于国外;大生产青蒿的产量比过去增长了1倍,青蒿素含量将达到10%。~15%。。这样,在相当短的时限内,国产青蒿素的成本将大幅度降低。
目前,青蒿素生产的瓶颈已经打开,青蒿生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青蒿素市场价格能够稳定在3100元/公斤左右,应该还能获得相当的利润。
总的来说,青蒿素竞争实质就是青蒿资源的竞争。谁掌握了优质的种源,谁就有了市场的话语权。尤其是在目前国内的青蒿素市场上,按含量计价的方法已被多数厂家所认可,资源的竞争或将在2012年划上圆满的句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