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12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2000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1997年,“浙江震元”上市。带着一段历史传奇身赴资本市场的“浙江震元”,由此开始现代重生之旅。今天人流熙攘的胜利路口,“震元堂”药店的四溢清香,交织着历史与现代的况味,串联起250多年的时光沉浮,而今繁华尤胜前朝。
+ O) H* ]& o B8 N- b
k; w# D* Z3 R7 g3 Z, a 1752年,绍兴城内。一个叫杜景湘的商人,创办了一家药店,取名震元堂。
9 h0 S/ t) I& ~ w1 l) z8 e" q' o# Y+ u* g z& P# A+ B- W4 w
整整245年后,1997年4月10日。000705,一个新的代码,开始跳动在证券交易显示屏上。5 H3 T: c4 b+ M# ?2 K0 x
4 K: |. a! ^; P9 `( g. ^6 u 摆药摊起家的杜景湘,也许不会想到,自己那家商号的名称,会穿越漫长的历史时光,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数千万中国股民关注的目光。; I8 _- B8 x% \4 N
* N: {) k9 |/ I+ S+ t( u0 l 1997年的中国牛市,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波全民炒股的盛景,那是一个各大证券营业部门口停满自行车的年代。“浙江震元”,当年敲响清脆的开市之钟。 I+ }( s7 T& Q, b( X
+ N1 M% S, X. q6 Z* n6 D( [; f
探寻
3 T% N1 e/ c& \) g$ f
* x6 H" H! X4 C 当年上市的“浙江震元”,被誉为“中国中药第一股”。“震元堂”,这家有着245年历史的商号,则开始进入到了第三个大时代变革中。
5 e+ C" ?. k k$ H, w% {4 C1 w2 C2 L8 g/ g2 i
杜景湘当年创办的小药店,在长袖善舞的杜氏家族经营下,至咸丰朝时已达鼎盛。穿梭于近现代以来动荡不安的历史潮流中的这个医药世家,以“与人为善”的药德为商理,恪守诚信经营,成就了一段商业传奇。
9 B: q% S8 B! _ @' }4 P& A
3 f% j) F- G) ^ 1956年起,政府接管“震元堂”,并逐渐过渡为国营商业企业。到“文革”结束,曾被称为“店运昌盛三百载,誉满江南数一家”的“震元堂”,牌匾犹存,经营维艰。
* c( |1 R3 G' B: j* g6 t# x% G1 { g( |
1978年,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震元堂”的现代化探寻由此开始。" B/ O! W, L8 X ?9 I
0 v3 V1 j4 w6 U0 I 1993年,绍兴医药采购供应站实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在此次转制中,政府对8家国营药店进行统一整编。“震元堂”这一名号,在历史中被找回。# l" z, j/ ]/ T; U, q
% e+ M2 L0 h, M; g; |
转制后的医药采购供应站,被命名为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冠名“震元”,令当时的亲历者心潮起伏。
, z' B" s. W3 Z! k
! S8 ]4 O1 t" Y 但从1993年到1997年,“震元”一度再历磨难。当时设想的股票柜台交易,随国家叫停而搁浅。1996年,几名绍兴人住在几十元一夜的北京防空洞里,写就上市材料,叩开了国家中医药局的大门。# e& o7 @6 d; C( F2 Y% o/ ?2 G, b. c
3 |! L2 B/ |: N4 D9 w9 J, m9 s
1997年,“浙江震元”终于上市,标志着它开始真正的现代化起航。这次起航,把一份历史遗产带入到了一个现代社会,并与新兴的资本市场共舞,这在中国实属罕见。
1 |; V, V1 o' n: ]; R+ d8 ^3 t |# W( E) ?# I5 |/ u3 E
凝结在中国2000多年中药文化史上的,有无数知名药铺商号。但很多盛极一时的传奇,已在历史灯火阑珊处,甚至销声匿迹。
: ?: A% T' E8 k: ]- ?
6 M2 w; ~5 L8 z3 e. V 199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鲜花和掌声,与其说庆祝一名新成员的加入,还不如说是献给这个交织着历史与现代的企业传奇。% f. J V) W7 C6 I3 J4 U
# ?8 P8 R/ I8 l: q; J+ b 起伏6 p8 O9 Z' Y+ b
9 e# E7 l+ W7 ^) H4 s* e
1995年6月,绍兴市区解放北路与胜利路交叉口,“震元堂”旧址。震元大楼新楼耸立,“震元堂”老店新开,人们期待盛况再现。; c$ | ]- e3 O
, Q% ^* A( f9 J+ K/ l/ s9 J
对于历史的好奇,却阻挡不住人们匆匆离去的脚步。1995年,这座城市悄然开始商业中心的迁移。
) M( i# o& C p2 ]' v# [. H0 Y* B
到1997年,集聚于胜利路口的商场,或搬迁,或倒闭。如潮的人流,向今天的解放路商业“金三角”靠拢。贺玉龙,这位当时的药店经理回忆那年景象说:“来的人很少,几乎门庭冷落。”5 z2 E; t( p( H$ x$ s
% W7 [, m$ |6 d y1 H; ]
历史与现代擦出的星火,带给“浙江震元”的并非是立即燎原。后来的事实证明,“浙江震元”发行2500万股新股获得1亿多元融资,是一个接近尾声的牛市里的最后一场盛宴。1997年5月,中国股市掉头进入漫漫熊市。
% `& \0 N7 p V/ l" j, Y
* O% P4 j, f+ v5 P. o0 z 1997年,手里握着募集资本金的“浙江震元”,在十字路口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将证券资本化成产业资本,涉足医药工业领域。
2 e9 B: |# n: `
9 M- ` m5 [+ Q# ~- }1 S4 h* q) T% g 当年,“浙江震元”成功控股绍兴制药厂,成立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历史在此时完成了一个转换。从一家古老商号演绎而来的“浙江震元”,在1997年成为一家工商业并举的综合性企业。这一举动,构建起今天“浙江震元”的产业地基。
4 t1 `! Z+ p: B) r1 \8 P, }, m8 p+ {5 ^0 @/ p% ?
1998年,市委、市政府授权组建绍兴震元集团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至此,一个完整的集团式企业终于诞生——由“震元国投”控股“浙江震元”和“震元制药”。虽然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绍兴对国资队伍大刀阔斧的改革,国资监管机构数度易帜。这一清晰的公司架构,延续至今。2 G9 p5 B$ k: \8 W$ v4 l9 s+ y
% ]' J, _: L C8 f
就在“浙江震元”匆忙完成转身后,中国医药业的激变已经拉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强劲的外资药企兵临城下。在国内,获得投资机会的民资开始大举游入医药领域,医药行业迎来新一轮鏖战。
7 r5 O1 \+ Y: X3 T
7 ?5 R9 G P+ W 1999年至2001年的这段时光,外资、国资和民资激战于医药行业舞台上。伴随着三股力量的起起落落,兼并、收购、重组频繁上演。最终的结果是国资乏力成为普遍现象。0 G* l& W, C/ o) `- M/ d& K$ ?
+ ]6 T T6 m" W1 R C, [
在告别2001年的时候,逆水行舟的“浙江震元”应轻轻地舒口气。在这三年里,几乎所有的中国医药企业都在寻找一样东西:核心竞争力。而此时的“浙江震元”已有了清晰的路径指向。
1 q; f. U: |) Y3 A% U p' C
' i4 s, w: ^' ], u* R% ]# Z ? 标志性变革发生于2000年。当年,“浙江震元”在证券市场配股募集资金2.02亿元,果断投向工业、商业两大领域的7个项目。0 }% }8 _1 G3 i
2 j w) p7 b+ t 商业领域的重大变化出现在2001年。“浙江震元”收购原绍兴市中药材经营公司的药店资源,绍兴首家医药连锁企业——浙江震元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由此诞生。
1 F8 `& L5 a& ^: ~$ l* ?: r2 U. ^
遍布绍兴全城的10多家药店,当年起挂上“浙江震元”招牌。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很多老人来说,这仿佛是一声历史的问候。
" N$ T. P$ [+ R$ `, B
, e. S! A; C3 Q* b0 ^3 C$ @ 在投向工业的那些资本金里,“浙江震元”开始走出城市、寻找更大发展空间的努力。2001年,绍兴城北,新生的袍江工业区。在500多亩新征土地上,“震元科技园区”启动建设。
( e/ @- H7 @& p* E' @) d, M7 ~ C+ r7 t' T# G
2001年起,中国医药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国家药监局对医药工业、商业企业分别作出规定:必须通过GMP、GSP认证。在此轮洗牌中,一些企业黯然离去。那些留下的强者,无疑将干戈相见。; @0 C7 w6 R9 @1 O! o
O ]% }; N6 @3 Y) U “我们要在全国开1万家药店。”当时风光无限的三九集团董事长赵新先对“浙江震元”的一名高管说。赵的这个计划,显然包括了对绍兴的攻城略地。
( \4 F9 P' _6 k; W; Z: H$ Q
, Q' W# Q0 m% E 重生3 D1 f( U# d2 S- w- O
' w* R* M" `# k) u 降价!降价!!降价!!!
6 b& [; I0 N1 F t
+ }9 J: ^1 x3 x1 R" ^- O8 s 从2003年各药店传出此起彼伏的声音,到2005年前后已形成一股风潮。从早年的垄断经营到彻底市场化,药品这种特殊的商品,被放置到一场舆论的中心。4 u' I' w5 @, e3 B
; T9 o7 ?8 H' ~
城市的街头,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平价药房”,人们对这个早年的暴利行业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报以欢呼。但是,市场开始拷问药店本身:你到底要的是什么?
0 N, d' U3 [, }' V9 P' X, _" X' ^' V1 d# V# W
药品“价格战”,给不同的人留下了不同的思考。过度的市场竞争,将零售药店带入一个冬天。“浙江震元”此时为其下属连锁药店披上过冬的棉衣。
( T# {7 |6 ~8 ^9 h3 k
& J9 j; m6 e8 n- M7 h 当越来越多的外来药店在绍兴“跑马圈地”时,“震元连锁”开始在本土密集式撒网。至2007年,“震元连锁”网点发展到66家,遍布绍兴城区、下属主要县(市、区)及集镇,形成一片包围之势。" [) o; D) R @+ N5 U E6 }3 y
5 a) _ u. K. G
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震元堂”药店,祭出的并非只是一把价格利剑。祖传膏方、十全大补药,这些沿袭了数百年的中药产品,在差异化竞争的理念下,再现于“震元堂”柜台。" {0 X8 t( k! n) o5 [* r: Q
% A2 b/ ^1 C# Q. r8 W5 C 同时上柜的还有一直飘香于历史中的“震元堂”“中华老字号”这一中药文化、商号资源和“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正是在“震元堂”走向现代重生的过程中,古老的历史气息与商号文化得到了张扬。' @/ ] J3 m4 d- D9 t$ e$ t& ?
6 @* b# Q0 y! ]
2007年,“震元连锁”实现销售1.4亿元,位居全省医药零售企业之首。远远在它后面的有“胡庆余堂”,虽然由“红顶商人”胡雪岩创下的这一商号,其流传的故事远比杜氏家族知名。) _ ]2 a6 K2 ~) }7 o# m
7 ], L9 v' E Y0 e8 L5 ^- w 此时,经过数年精心打造的药品批发配送中心建设完成。至此,以连锁为网点、以批发为中心的震元大物流格局构筑成型。2005年起,“浙江震元”开始年年闯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9 u6 j% M6 ?+ X
+ t$ ]; G% e7 f 当“浙江震元”的商业经营秘密引起外界关注的时分,“浙江震元”旗下的“震元制药”不断拥有的技术秘密,开始塑造出了更为广泛的影响:获得全球竞争力。
( U* Q2 U2 \9 y) ?* p& F4 D1 R9 b$ u( p
2002年,在袍江,“浙江震元”投资近3亿元的震元科技园区揭开面纱,建成一期化学原料药中心、二期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和中药饮片厂。
% a# U; X2 O% a8 C3 `5 W) H1 v# ]6 _: z7 `2 a$ q
2003年,绍兴提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震元制药”再捕先机。在当年的“大震元”计划中,“浙江震元”计划用五年时间构建一个大型工业基地:打造抗感染类化学原料药中心。
4 u5 M' D6 e# F/ L7 A" w3 b5 v/ s$ r$ u5 b0 D2 F# s. L& Y
当年起,大量的国外专家、医药科研人士来到袍江工业区的震元科技园区。随后,制霉素、奈替米星等近10条生产线先后上马。“震元制药”原料药生产能力成倍扩大,发酵规模和技术能力开始领先浙江。/ W0 H* a5 A& h$ T7 ?5 s
+ Q+ G8 R* _. H( w 至2007年,“震元制药”的罗红霉素年产量达263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成为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奈替米星产销规模列全国前三位,不出几年,它将成为最大的生产企业。穿梭于一只只出口集装箱之间,回忆杜氏前朝往事,恍然如梦。3 Y8 B" [% a" |7 Y0 M3 Y
# h* z9 ^' k8 f7 `, x3 ^4 |3 C
2008年3月的一个午后,“浙江震元”总部。杜景湘的小药铺旧址上,一如既往地飘散着袅袅中药之香。古韵悠扬的药店里,悬挂有“修药明理”的匾额,杜氏当年的药德、商理已悄然升华。
" Q! I% x' [- b1 U o9 y! w6 S' U S0 p2 R; }
来自“浙江震元”的消息说,震元堂药店去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在中国,它是每平方米产生效益最高的单体药店。250多年前的杜景湘,择“震元”两字,寓意为“东方第一”。2007年,在中国品牌研究院眼里,这块招牌的价值是6.35亿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