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10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194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摘要:本文概述了优质饲用酶制剂生产过程中配方设计技术、酶源发酵法生产技术、后处理技术、复配技术等;并对饲用酶制剂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饲用酶制剂;生产技术;应用
饲用酶制剂是动物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九十年代初才进入我国, 短短的几年时间已从探索性应用效果研究发展到广大养殖业经营者较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发展异常迅速。
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就饲用酶制剂的生产技术及其应用作一阐述,以期对这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饲用酶制剂产品的生产过程大致需经过多酶系统的设计,酶配方的确定,酶源的发酵生产,后处理技术,复配技术等步骤方能形成产品;而其应用对象则有猪、禽、反刍动物、水产动物等之分。
1 饲用酶制剂多酶系统的设计技术 饲用酶制剂的生产技术,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多酶系统之设计问题,这可以从其功能谈起。
饲用酶制剂的基本功能有二:补充动物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和消除多种抗营养因子,然而不同种类、日龄、状态下的畜禽之消化酶的分泌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日粮对消化的需求及其抗营养因子存在的状态等也因日粮类型的区别而发生变化,据此,周玉言(1992),王放银(1992),李平化(1992),赵先勉(1992)等在各自的文章或译文中最早提出饲用酶制剂应有日粮和动物的针对性,这二个原则应为饲用酶制剂多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根据饲料的特异性设计酶配方的原则 日粮消化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抗营养因子问题,这里所指的抗营养因子是指大量存在的主要起物理性抗营养作用的因子,化学成份来说即非淀粉多糖(NSP)。非淀粉多糖主要分为水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如: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果胶等)和非水溶性非淀粉多糖(NNSP)(如纤维素、木质素等)。因非淀粉多糖类抗营养因子的种类 、含量之不同而对日粮进行大致的分类如下:
1.1.1低粘度日粮: 指玉米—豆粕型日粮,为我国的常规日粮。主要抗营养因子有木聚糖(玉米:4.3%)、果胶(豆粕:14.0%),乙型甘露聚糖(豆粕:1.85%—2.3%)等,它们产生了消化道较低的粘度,乙型甘露聚糖还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所以针对此类型日粮的主要酶种为木聚糖酶,果胶酶和甘露聚糖酶等。
1.1.2 高粘度日粮: 指小麦、大麦、米糖含量较高的日粮,它们会造成动物肠道极高的粘度,严重影响消化吸收,但粘度来源又不一样。小麦粘度的主要来源为木聚糖(如木聚糖6.1%,β—葡聚糖含量很低:0.5%),故应以木聚糖酶为主要酶种;大麦粘度的主要来源为β—葡聚糖(3.3%)和木聚糖(7.6%),故应以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两者兼顾。 黏度问题在饲用酶制剂作用机理研究中,研究得较深入。White(1981)在研究大麦、燕麦,Choct(1992)在研究小麦时指出这二类能量饲料中的β-葡聚糖(β-glucan)和阿拉伯木聚糖(arabinoxylan)分别为主要抗营养因子,其抗营养作用是产生食靡的黏度,而相应酶种对黏度的消除能有效地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率。
1.1.3 高纤维日粮: 指稻谷粉、糟渣、麸皮含量较高的日粮,其主要的抗营养因子是纤维素,自然纤维素酶应为其主要酶种。但天然纤维素结构致密,具有结晶区、非结晶区,尤其结晶区几乎不可能酶解降解。所以纤维素酶不能定位于分解纤维素提供能量,而应定位于摧毁或部分摧毁植物性原料的细胞壁,有助于胞内营养物质的释放及与消化酶的接触;同时注意纤维素酶与其它酶种的配合。
1.1.4 杂饼、粕日粮: 指棉、菜籽饼粕,葵籽粕等含量较高的日粮。主要抗营养因子:粗纤维(如菜籽粕含纤维素7.0%)、果胶(如菜籽粕含果胶:11.5%)、乙型甘露聚糖(如芝麻粕5.6-7.0%,豆皮14.5%,葵籽粕1.14-1.55%,菜籽粕1.1%,棉籽粕0.72%等),相应的最主要酶种为纤维素酶、果胶酶、乙型甘露聚糖酶等。
总之,多酶系统设计时,日粮针对性是非常突出的;同时可见,适合目前我国常规日粮的消除抗营养因子之最适酶种为:木聚糖酶、果胶酶、乙型甘露聚糖酶,且主要是针对肠道粘度下降等,β—葡聚糖酶显得并不重要。
1.2 根据畜禽的特异性来设计酶配方的原则: 目前的饲料酶绝大部分是加入饲料中在动物消化道内发挥作用的,所以酶配方的设计必须适应动物消化道的特点,并注意动物的种类、生长期的不同,消化生理的差别。
1.2.1 根据畜禽消化道生理条件来选择饲料酶种: 南京农大(1980)主编的《家畜生理学》和斯托凯(1982)主编的《禽类生理学》中指出,猪与禽消化道通常温度在38—40℃左右,胃pH 1.5-3.5,小肠pH 5-7,大肠接近中性;畜禽消化道各段的消化功能,胃主要消化蛋白质、淀粉,小肠则是蛋白、淀粉、脂肪的主要消化吸收集中地,大肠对粗纤维可以起酵解作用。所以胃和小肠应视为饲料酶主要发生作用的场所,也就是要以胃和小肠的条件来筛选饲料酶种。据此,饲料酶种其最适作用温度应在38—40℃的为好,最适pH值在5-7的可让它在小肠中发挥作用(但这类酶种需考虑pH保护即定点释放的问题),等等。所以,按这样条件来看,有些酶种虽有特长,但并不能认为是好的饲料酶种,例如耐高温α—淀粉酶(高淀),95℃下能长时间发挥优良作用,105℃的瞬间高温也能耐受,这对饲料制粒时耐高温来说是极优良的特性,然而按肠道条件下,测其酶活,结果很不理想,因而它并不是一种很好的饲料酶种。
1.2.2 猪、禽、反刍动物、水产动物所用的复合酶配方应有差别: 一般来说,猪的消化道比禽的长、组成、结构、消化腺、食糜环境以及食糜的停留时间等都差别很大。例如猪进食后18-24hr开始排出粪便,约维持12小时才能排完;相比之下,禽则要快得多,禽饲喂含氧化铬染料的饲料,2.5hr内即可在其粪中发现氧化铬,24hr即可排净。由此说明禽类消化时间短,消化得不彻底,所以禽类饲料酶活水平或添加的比例要大于猪。 反刍动物、鱼虾类消化道情况及适用的酶制剂就更有其特殊性了。
1.2.3 针对不同日龄动物设计酶配方: 通常情况下,幼年动物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各类消化酶分泌不足,成年动物应激状态可大大减少其消化酶的分泌量,老龄蛋鸡消化腺退化,针对这些阶段的动物复合酶,应以补充消化酶为主。而成年正常动物,消化酶充足,但日粮营养水平较低,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其适用的复合酶应以消除抗营养因子的非消化酶为主。等等。 综上所述,饲料酶多酶系统的设计,既要考虑日粮的特异性和多样性,又要考虑动物消化道的特点和特异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针对性强,效果好的酶配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