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怒 2020-6-29 17:24 |
---|
签到天数: 2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1940年冬,浙江黄岩。一位妇女抱着新生婴儿坐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中。洞外,绘着太阳旗标志的轰炸机在空中盘旋,刹那间,扔下的炸弹在地面爆炸……
这位新生婴儿长大后,上述场景被一遍一遍的讲述,也被母亲一遍一遍叮咛:要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当年的新生婴儿,就是“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重大产品开发”项目负责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嗣良。
“六五”至“十五”攻关期间,张嗣良和他的课题组在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等产品发酵上取得重大突破,对相关产业做出重要贡献。张嗣良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
过程优化:从发酵“动力学”到“工程学”
医疗中所用的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及日常生活中的味精等食品均由微生物发酵、在几十吨规模发酵罐内生产出的,这被称为“发酵工业”。此外,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发酵培养基因工程菌,能得到所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据统计,利用细胞大规模发酵生产的产品已占生物技术产品的40%%以上,可以说,发酵工程撑起了生物技术产品的半壁江山。
不过,目前,工业发酵面临一个重要的生产问题: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相同的投料量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产量;在完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把投料从小罐放大到生产罐,产量就有数倍之差。这就牵涉到所谓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问题,其长期困惑着发酵工作者。
解决上述问题,很多研究人员往往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菌种的筛选与改良以及基因工程构建上,但却忽视发酵过程中工程问题所引起的发酵工艺优化问题。而课题组提出发酵过程工程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该项成果获得了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造成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研究发酵过程的基本方法是采用以动力学为基础、以最佳工艺控制点为依据的静态操作方法。”张嗣良说。
例如,用氨水调节pH时,关心的是最佳pH值,却不注意氨水加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其他发酵过程参数的关系。在溶解氧浓度(DO)测量与控制时,关心的是最佳DO值或其临界值,而不注意细胞代谢时的摄氧率(OUR),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参数相关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