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怒 2020-6-29 17:24 |
---|
签到天数: 2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一声拖拉机的轰鸣,打破了黑龙江嫩江县良种场里清晨的宁静,青年们赶往土坡的另一边,耕种那一望无际的大豆地。
6月的黑龙江,田地间依然是绿意盎然,少了几分中部地区的繁花似锦,多了几分“迟到”的悠然。
去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续第8年夺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的河南省,一跃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
黑龙江,这个曾经的“北大荒”,在成就了“北大仓”的辉煌之后,获得了它前所未有的荣光。
但是,在耀眼的荣光“背后”,或许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它的“真实”。连年增高的化肥使用量、“高产”的农作物结构调整、风沙侵蚀的威胁,都让黑龙江引以为荣的“黑土地”,正如时间一样,悄无声息地在指缝中慢慢溜走。
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下降70%、黑土层厚度减少了近一半,专家指出,这些数字昭示着,我们如果还没有认识到黑土流失的严重性,不久的将来,或许将会失去这片“美丽的黑色”。
现状:
粮食产量的一半靠化肥
不用化肥,土地最高减产60%
6月14日一大早,龙江县黑岗乡黑岗村72岁的喻殿富就来到自家的玉米地里干活儿。 对于已经与黑土地“合作”了一辈子的喻殿富来说,如今的“高产”时光是最美好的,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他介绍说,过去地里施的都是农家肥,草木灰造的,现在已经基本上没人造了。“不抵现在的化肥,化肥力量大啊。”所以,现在都用化肥,至少要用个两三茬肥。“施底肥、追肥、上尿素,这些都能让产量高。”
“我们现在粮食产量的一半,是靠化肥支撑的。”黑龙江土肥管理站站长胡瑞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黑龙江省土壤肥料协会会长、黑龙江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胡瑞轩告诉记者,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黑龙江化肥的用量增加了将近十倍。 “玉米过去一亩地也就2000多株,现在平平常常的就3500株,多的四五千株。”植保、病虫害减少、密植等多个因素,也“助力”了现在粮食的高产。
一直致力于保持黑土土壤质量的胡瑞轩,曾经做了个实验,专门有几块儿地不施化肥。结果,那一年这几块儿地的粮食产量平均减产40%左右,最高减产量能达到60%。不施化肥马上减产,说明土地本身的供营养能力下降,得靠外来养分来供给。
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把种子、化肥、密植等变量的因素都排除以后,黑土地的自然产量,还没有过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
“大豆之乡”变成了“苞米之乡”
近年来,尽管嫩江被称为“大豆之乡”,但是真正愿意种大豆的农户,可以说已经比较少了,因为大豆“产量低”、“价钱也不高”,比起高产的苞米,农户一年的收入最多能相差不止一倍。
“种大豆会对土壤的氮元素有一定补充,但是玉米、小麦等高产作物就不会。”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科技科科长许靖华告诉记者,以往的轮作方式,基本上种三年黄豆、种两年或一年的玉米,但是现在由于玉米高产、价高,许多时候三四年都不会轮作一次。
这种情况下,也客观上令黑土土壤种的养分流失加剧,使得黑土地更加“孱弱”。此时的黑龙江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如果轮作种大豆,将意味着“减产”,而如果一直种玉米,也将会面对“化肥依赖症”的高风险。
黑龙江大豆面积只剩3000多万亩
胡瑞轩介绍说,过去黑龙江的地产作物,大豆的面积,最高的时候占到6000多万亩,每亩地的产量也就在400斤左右,但现在玉米6000多万亩,平平常常就能够达到每亩1000斤以上。水稻达到5300多万亩,和玉米的产量也差不多。“大豆现在只有3000多万亩了。”
县里的粮食如何增产,嫩江县农业局副局长李铁辉介绍说,近年来,县里在增加玉米、小麦的种植,压缩大豆的种植。去年玉米还是40多万亩,今年就增加到了80多万亩,嫩江县有650万亩的农田,目标是200万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