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发酵工业论坛专家群简介! 发酵原料样品在线申请! 2016食品与医药发酵产业联展
发酵企业数据库,火暴抢购中! 大量发酵技术文献免费下载 发酵工业网专家组,技术服务内容
发酵人才招聘! 美谷分子仪器高效微生物筛选技术资料下载! 《发酵科技通讯》杂志及年会征稿要求!
查看: 3802|回复: 0

淄博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3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19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8-3-25 11: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100系列生物传感分析仪快速、精确测定葡萄糖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3.25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省的统一部署,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市市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的《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创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市综合实力和城市形象显著提高。我们积极应对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战胜了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挑战,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老工业城市历史形成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站在了新起点,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跃升。全市生产总值2004年突破千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30.95亿元(按新办法测算),是2000年的2.2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五”年均增长15.0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53美元,“十五”年均增长14.5%。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2003年突破百亿元,2005年达到160.59亿元,是2000年的2.53倍,“十五”年均增长20.44%。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004年突破5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4.1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2000年的2.5倍,“十五”年均增长20.1%。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达到1104.94亿元。全市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城市第47位。

      (二)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建成了72万吨乙烯改造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比较优势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有7家企业入围全国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40家,其中过50亿元的6家。“十五”期间,新增中国名牌11个、中国驰名商标8件。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达到2747.44亿元、285.68亿元和162.7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44倍、3.71倍和5.42倍,“十五”年均分别增长28%、30%和40.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比2000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东岳集团离子膜等一批高技术项目顺利实施,我市被命名为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淄博高新区发展步伐加快,齐鲁化工区、东岳国际氟硅材料工业园启动建设,带动了全市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多家国内外著名连锁企业落户淄博,一批大型商贸流通设施相继建成,以齐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实现了新的阶段性突破,现代物流业发展开始起步,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其他各项服务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0.94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8.4%;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16.49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2.2%。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保护和增强,蔬菜、林果业发展的质量档次提高,畜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基地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58.68亿元,“十五”年均增长5.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7.5∶58.9∶33.6演进为2005年的4.1∶66.8∶29.1;能源原材料与加工工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54.6∶45.4演进为2005年的45∶55。

      (三)发展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全市上市公司达到13家,上市股票达到15只。非公有制经迅速发展,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2%,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普遍推开。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和财税、金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改革迈出新步伐。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31.35亿美元,“十五”年均增长32.7%,其中出口20.17亿美元,是2000年的4.04倍,年均增长32.2%。招商引资形成浓厚氛围、取得显著成绩,“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引进外来投资535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5.62亿美元,是“九五”的2.4倍。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与国内地区间的对口支援、联合协作扎实有效。“十五”期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39亿元,是“九五”的3倍,年均增长32.2%,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四)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坚持“三高”原则,加快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强化了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高起点编制完成了重点城市发展区域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进一步突出了中心城区建设,协调推进了各城区和小城镇发展,初步构筑起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规划并启动了淄博新城区建设,骨干路网基本形成,部分重点工程加紧规划设计并陆续开工。重点改造了老城区的道路、广场和小街巷,建成了世纪路、中润大道等高标准城市道路和广电大厦、电信大楼等一批标志性高层建筑,改造和新建了淄博火车站广场及候车楼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了世纪花园、华侨城等一大批高水准的居民生活小区。各区县城区建设突出区域特色,规划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符合组群式城市发展内在规律的有条件乡镇整建制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共识,先行示范乡镇取得了重要突破。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7%以上。城市绿化美化实现了新突破,高标准建设了张博路、张周路、张辛路、张桓路、胶王路及高速路出入口连接线等城市绿色通道,建成了一批精品园林,市人民公园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五年新增城市绿地2392公顷,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5%,绿地率达到3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1平方米,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完成了滨博高速路淄博段、309国道淄博段、张博路附线、柳泉北路、博沂路等一批交通骨干道路的改造和建设。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2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目标。完成了引黄供水一期工程及博山等城区的引水工程,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状况。完成了一批电源项目建设,全市新增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城市电网建设投资相当于历史上的总和,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实施了引天然气入淄工程,改善了能源结构,保障了能源供给。加强了热源建设,优化了布局结构,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启动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和生态市建设,实施了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加强了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防治,实施了孝妇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心城区近郊水泥厂搬迁和四宝山地区生态恢复等重点工程,完成了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了各区县的污水处理厂,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以上天数连续两年保持在300天以上。

      (五)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十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77项,产学研联合取得积极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科技部批准组建,填补了山东工业领域的空白,全市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5家、58家,完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和谐发展。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完善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8%,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达到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优质高中资源建设得到加强,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高等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等院校相继组建,全市全日制高等院校达到12所,在校生9.28万人。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城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两个体系”专项建设。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启动了新一轮乡镇卫生院的改貌,完成了近千家农村卫生室的规范化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面展开,“参合”农民达到134万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健康发展。启动了“文化大市”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齐文化、聊斋文化开发取得新突破,临淄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世界足球运动起源地。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我市体育史上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更加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政、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文明城市创建、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中国陶瓷名城、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六)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032元和5107元,“十五”年均分别增长12%和9.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2000年的7902元增加到2005年的15161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1.68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60%;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电脑、移动电话分别比2000年增长5.67倍、7.01倍和5.03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到2005年,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达到772.3元,比2000年增加189.2元;低保覆盖面达到100%,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41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十五”期间,在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救助弱势群体、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环境等方面,市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64件。

      回顾全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不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把握大势,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一是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对照先进找差距,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使解放思想达到了新境界。二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立足新的实践、新的发展,明确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两提前、一率先”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在全市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经济工作,在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在发展中推进了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快速发展。四是坚持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大力培植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外经外贸“三个亮点”,突出强化了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大了对“三农”和高青、沂源两个经济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创了发展新优势。五是坚持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人居环境。把环境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在按照“三高”原则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出台并实施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扎实推进了“文明淄博”、“平安淄博”、“诚信淄博”和“和谐淄博”建设,巩固发展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提高了城市文明和谐程度。六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关注民生,激发民力,通过实施“民心工程”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等多种途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七是坚持求真务实,提高工作成效。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不断完善激励干事创业的机制和制度,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驾驭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了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和目标任务的完成。上述主要经验,也是今后的重要工作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和我市基础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着重要战略转型期,还面临着严峻竞争和挑战的考验期。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破解发展难题,“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是对“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新考验。

      1、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快发展。虽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贸易摩擦加剧,禽流感疫情的影响等,但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经济经过前几年的调整,正在走向较快的发展轨道,新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导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生产要素和产业在全球范围的重组转移,特别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步伐呈加快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面临着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经济全球化等趋势。虽然国内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等问题,但总体上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我国的经济增长重心由东南沿海向北扩展的趋势明显,地处我国重点开发地带—环渤海经济圈的山东半岛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鲁日韩产业协作区和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建设,以及青岛龙头作用和济南省会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间正在融合互动发展。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区域发展格局的新变化,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调整经济结构、开展区域合作等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和战略机遇。

      2、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加快转型和更快更好发展的基础条件。经过全市上下长期的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特别是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老工业城市历史形成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支撑我市发展的基础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加快发展的要素条件基本集聚形成。我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已提前跨越3000美元的重要关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经济发展正处在综合实力、整体素质、发展地位跃升的新的阶段,进入了加快发展、实现腾飞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在扩大开放、承接转移、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我市具有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基本建立向不断完善、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转型过程中,我市具备了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基础条件。

      3、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困难更为突出、竞争挑战更为严峻,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

      WTO后过渡期结束,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经济全球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将对我市部分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冲击。国内、省内先进城市发展越来越快,欠发达城市发展的后发优势越来越大,将给我市发展带来更广领域、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在国际国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增加、难度加大。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更多地转向立足于扩大消费需求,也对我市以资源型、初加工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带来更大挑战。二是瓶颈制约因素较多。部分领域改革还不到位,市场化机制没有普遍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还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继续加大,土地、水、矿产等主要自然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普遍偏低,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支撑的矛盾相当突出。三是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区县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亟待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着眼于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在指导“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上,要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资源环境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中要做到“八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效益。坚持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相统一,在保证一定的速度和数量的基础上,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工业结构升级带动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市化为核心,引导中心城区、其他城区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健康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发展,重构城乡关系。坚持实施“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加强对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加大对欠发达区县的扶持力度,形成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四是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活力,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市场和国际资源。五是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六是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坚持把推动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数量,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七是更加注重环境建设。坚持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生态市建设,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八是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科学履行政府职责,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反映在人民生活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一体推进,坚持政治经济文化一体推进,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一体推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繁荣进步。

      (三)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从我市实际出发,确定到2010年全市总体上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概括为“一三二八八”:

      力争经济总量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前移。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力争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年均增长1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

      建成“三大产业基地”,提升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1)建成以高分子材料、陶瓷新材料、新型耐火及节能材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2)建成以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机电装备、高档建材和纺织服装等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基地。(3)建成以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为载体的区域性现代物流集散基地。

      建成“双百”中心城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组群式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建成区常驻人口达到100万人,全市形成中心城区辐射力强,其他城区和小城镇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城市发展格局。

      建立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大体系”。(1)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全省前列,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比较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产业体系。(3)工农联动,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形成一体化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体系。(4)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体系。(5)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6)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7)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8)形成比较完善的扩大就业和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保险、社会救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和水平上的“八个明显提高”。(1)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3%以上。(2)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3)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明显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4)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亿美元以上。(5)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到75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提高到190万元以上,每增加亿元GDP的建设用地增量降低到15公顷以下。(6)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不断改善,优良以上天数每年保持在300天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达到38%以上。(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GDP年均增长10%以上;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8)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3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到45%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以上。

      在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以上,全市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淄博成为经济全面繁荣、社会文明和谐、科技教育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充分展现“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崭新形象,实现在山东中部的率先崛起和老工业城市的全面振兴。

      三、产业发展导向和结构调整重点

      (一)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按照调高、调强的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工业发展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在产业发展定位上,做大做强新材料、化工、医药三大比较优势产业,形成国内一流发展水平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改造提升机械、冶金、建材、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产业,形成全省全国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和较强的规模竞争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发展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大力推进经济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建设淄博高新区、齐鲁化工区、东岳国际氟硅材料工业园和各区县专业特色园区及加工制造基地,发展石油化工、氟硅材料、生物医药、机电装备、陶瓷、纺织服装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措施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和名牌拳头产品,带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把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350亿元和5700亿元以上。

      1、新材料工业。发挥基础优势,搞好资源整合,推进产业集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高分子材料、陶瓷新材料、新型耐火及节能材料等。(1)以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规模化为重点,以东岳集团氟硅材料、中化集团橡胶助剂、齐鲁伊斯曼特殊增塑剂为龙头,加快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突出抓好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树脂及膜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相关产业链的配套拉伸,推进东岳国际氟硅材料工业园建设,尽快将氟硅材料产业培植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使其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支柱产业;努力将东岳国际氟硅材料工业园建成世界级的能源新材料基地、亚洲最大的制冷剂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氟化工、硅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到2010年,园区销售收入达到330亿元以上。(2)以山东硅研院、山东工陶院、国家建材科学院等的高技术陶瓷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为带动,做大做强以高性能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为主的高技术陶瓷新材料,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3)以旭硝子、鲁阳、鲁中耐火材料公司为龙头,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发展玻璃、冶金、水泥窑炉和化工行业用新型耐火材料及节能材料,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耐火及节能材料研发生产基地。(4)大力支持电子新材料、碳纤维、工程塑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金属新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到2010年,全市新材料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与其他行业有重复计算因素),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形成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品牌。

      2、化学工业。依托齐鲁石化等骨干企业,以齐鲁化工区为载体,扩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的转变。继续扩大乙烯等基本有机原料生产规模,巩固发展三大合成材料、苯酐、增塑剂、环氧丙烷、聚醚、氟化学品、氯碱等主导产品。搞好氯碱深加工系列产品、苯下游产品、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深加工产品和配套产品的产业链延伸。加快东佳集团钛白粉系列产品和大成集团农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充分发挥齐鲁乙烯的PVC原料优势,加快塑料及塑料制品发展,培植新的产业集群优势。围绕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的发展,努力把齐鲁化工区建成化工产业高度集中、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工园区。到2010年,齐鲁化工区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全市化学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与其他行业有重复计算因素),形成以原料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为主导,全国技术规模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

      3、医药工业。大力推进化学新药、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技术医疗设备和器械、药用包装材料等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以高附加值医药新品种的开发、研制和生产为重点,加快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心脑血管药、抗肿瘤药、新型中药等系列新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以新华医药、瑞阳制药等为龙头,在巩固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内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加大新特药的研制开发力度,实现由原料药向新药研发生产的转变。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和中药生产基础优势,以鼎立药业、鲁泰环中等为龙头,加快建设国家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以新华医疗为龙头,积极采用计算机及数字处理技术,重点发展消毒灭菌设备、放射诊疗设备、数字X光射线机、纤维器械等高科技医疗器械新产品。以药玻、山川、侨牌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一次性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加快建设、巩固全国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产业基地。在产业布局上,集中抓好一个园区和三个区域产业集群。在淄博高新区依托新华制药等骨干企业,加快新华国际医药工业园建设;在淄川依托山川集团、华龙制药、金洋药业和华瑞公司,在临淄依托齐都药业、蓝帆塑胶、茂盛公司,在沂源依托瑞阳制药和山东药玻,加快建设三个区域医药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市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形成以新药研发生产为特色,药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三大类别共同发展,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4、机械工业。发挥电机、泵类和汽车及配件、建材机械、造纸机械、化工机械等加工制造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步伐,强化品牌战略,搞好产业资源整合和专业化分工,促其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巩固发展电机、泵类生产技术优势,积极开发大容量高防护等级变频电机、无刷电机、步进电机、直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等产品,重点开发大型专用泵类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在博山规划建设以电机、泵类产品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区。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型汽车企业的生产体系,搞好配套与协作,推进轻型载货汽车、特种车及汽车零配件发展。在淄川规划建设以汽车及零配件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区,形成年产30万辆轻型载货汽车的制造能力。突出发展整机和大型成套设备,做大做强水泥机械、造纸机械、玻璃机械、农业机械、环保设备。坚持引进发展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扩散与转移,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发展。到2010年,全市机械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5、冶金工业。以山铝、张钢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张钢整体搬迁改造为契机,搞好行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冶金工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化学品氧化铝,稳定氧化铝、电解铝及铝合金的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稀土精深加工和高档耐火材料,积极发展宽厚板、特种钢、不锈钢等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到2010年,全市冶金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50亿元以上。

      6、建材工业。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协作能力,建立健全建材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做强水泥、建筑陶瓷、玻璃及新型建材四大行业。水泥行业,要保持适度规模,着力优化结构,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技术,加快用新技术改造立窑水泥,淘汰落后的立窑生产技术。建陶行业,要突出品牌的引进和塑造,加快企业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和产品装饰技术的开发,以及新产品研制和引进,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和知名度。在淄川与张店相邻的合理区域内,按照原料集中制备、专业化生产、整合资源、清洁生产的原则,规划建设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区。玻璃行业,要加快引进国际先进的优质浮法生产技术装备,加大开发玻璃深加工产品的力度。新型建材行业,要重点研发装饰装修材料新产品。到2010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20亿元以上。

      7、纺织服装工业。以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为依托,以产业基地和区域集群发展为主要模式,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设计和印染后整理水平,实现纺织服装业的产品升级、规模优势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重点发展壮大“六条产业链”,建设“四个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化学纤维原料,大力发展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创造条件发展高科技纤维,突出搞好下游纺织加工产品的发展,壮大化纤产业链;抓住纺纱、染纱和后整理三大关键,重点发展色织服装,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壮大高档色织布及服装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新型牛仔布,发挥我市牛仔布生产规模优势,发展牛仔服装加工业,创出一批名牌产品,壮大牛仔布及服装产业链;以提高巾被、毛毯等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为重点,发展系列配套产品,壮大家用纺织品产业链;积极开发新型针织面料和服装款式,改善和提高针织服装的功能性,壮大针织布及服装产业链;发挥“丝绸之乡”的品牌效应,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真丝产品档次,开发新型真丝制品,壮大丝绸产业链。在周村建设以牛仔、家纺、化纤、丝绸和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在高青建设以牛仔和针织服装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在淄川建设以色织衬衫、童装、时装、服饰用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在博山建设以化纤及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到2010年,全市纺织服装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40亿元以上。

      8、电子信息产业。巩固提高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新材料发展水平,着力开发和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电子整机产品,提高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努力塑造产业和企业品牌,建成在环渤海地区有一定地位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数字化彩色电视机、片式化电子元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高密度光盘、电力电子模块、配电自动化监控系统,各类分析、检测仪器,高档电子医疗仪器及设备,石英晶体材料、新型电子陶瓷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元件,高性能电池、视频及网络用电缆、CATV网络相关产品信息化及软件业。同时,积极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软件及装备支持。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

      9、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是21世纪发展势头强劲的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发展动向,大力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积极推动生物技术与其他高技术的融合发展及其在化工、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工业领域的应用。继续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和黄原胶、生物素、氨基酸、核苷酸等生物工程制品。重点开发用于角膜移植、外伤抗炎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昆虫蛋白、奇定胶囊、L—门冬酰胺酶、γ—胸腺素等生物药品。推广使用高产菌种,提高抗生素发酵水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力争在生物芯片、生物信息、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光电、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技术等领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10、其他工业。发挥“陶瓷名城”的品牌效应,以资源整合、技术质量升级和品牌塑造为核心,在大力发展高技术陶瓷、建筑陶瓷的同时,着力提升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研发制造水平,提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增创发展的新优势。大力开发高档文化用纸、包装用纸和装饰用纸,发展进口替代产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提高造纸工业发展档次和水平。按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要求,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类系列产品、酒类系列产品、饮料类系列产品、保健类系列产品和调味类系列产品,扩大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继续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高档家具及配套产品、家用器具、日用工艺品等家居用品。

      (二)推进服务业全面加快发展。把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围绕增强城市功能和提高服务水平,按照调大、调活的原则,以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为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创新发展思路,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由小变大、由慢变快。突出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物流、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在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新兴服务业的融合互动中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努力提高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以上。

      1、商贸流通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商贸企业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构建开放、高效、有序的商贸体系。加强中心城区商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形成全市中央商务区的框架。完善提高美食街、新世纪商业街、健康街等7条现有商业街的功能,规划建设华光路商业街、西六路科技商业街、西六路娱乐休闲商业街等3条新兴商业街。到2010年,在中心城区建成10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各具特色、便民利民的商业街。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重点整合现有网点资源,对传统业态进行改造和提升,转型为连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形式扩张规模。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在我市经营,提升新型业态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培育现代批发市场。坚持产业支撑市场、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化工塑料、建材、机电、纺织服装、农产品等特色鲜明、集散功能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交易方式先进的大型现代化批发市场。

      2、现代物流业。建设和完善交通、通信、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快现有交通运输资源的整合,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好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园区。在309国道张店至周村之间的沿线区域规划建设大型综合物流产业带,在张博路与张博路附线之间杨寨段规划建设陶瓷物流基地,在309国道张店与临淄之间的齐鲁化工区规划建设化工塑料专业物流园区,在淄博高新区规划建设现代医药物流园区。加强物流平台建设。搞好淄博客运中心、淄博货运配载中心、淄博集装箱中转站和快速货运系统的建设,形成综合运输平台;组建高速客运、快速货运、货运班线运输、特种运输、各式联运等专业性物流企业,构建物流配送平台;以生产企业、运输企业和现有配货市场为主体,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发布、分配机制,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鼓励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和有条件的工业企业按照合理布局要求,规划建设统一的物流配送中心,在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配送服务。工商企业要改革传统的运输方式,剥离企业低效的物流职能,发展企业物流外包。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在我市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3、旅游业。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统筹规划旅游开发,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搞好旅游市场开拓,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把旅游业培植成新的支柱产业。(1)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突出加快齐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坚持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搞好重点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的改造提升和规划建设,努力把齐文化旅游区建成体现齐文化精髓,具有较强观赏性、参与性,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精品景区。注重世界足球起源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丰富齐文化开发内涵。大力开发聊斋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围绕蒲松龄故居和聊斋城的瞻仰、休闲、娱乐功能,搞好蒲家庄的保护性开发。搞好周村古商业城的保护与开发,修复部分重点文物古迹,形成商业文化旅游氛围。大力开发陶瓷文化旅游。充分挖掘渔洋文化的深厚内涵,提高渔洋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积极开发沂源溶洞群古人类文化旅游和牛郎织女民间文化旅游、博山孝文化旅游等。(2)合理发展生态旅游。按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南部山区,突破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局限,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开发,整体运作,搞好鲁山、原山、泉河头、樵岭前等重点景区建设,把南部风景名胜区建成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旅游区;在北部平原,突出做好“水”字文章,积极开发沿黄观光旅游,加强马踏湖景区的湿地保护和改造力度,建设具有水乡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区。(3)创新旅游业发展机制。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强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介,积极将淄博旅游区纳入到全省海滨旅游和山水圣人旅游的整体框架中,提升淄博旅游在全省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陶瓷博览会、聊斋文化旅游节、齐文化旅游节、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水平,同旅游业和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

      4、社区服务业。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服务项目体系,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引导和扶持社区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结合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开发家政服务、便民早点服务、商品销售、家庭装饰、托幼托老、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结合驻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开发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物业管理等社会化服务项目;结合社区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开发社区环境卫生保洁、医疗保健、绿化美化、社区保安、车辆看管、邮政、再生资源回收、小区物业管理等项目。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社区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的桥梁。到2010年,全市建立5—10家规模大、档次高的知名社区服务企业,各区至少有1个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起龙头作用的社区服务业实体,在市、区、街道形成“大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格局。各街道社区服务业吸收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达到60%以上。同时,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提高农村综合服务水平。

      5、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服务业。(1)房地产业。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场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的原则,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保证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努力增加面向工薪阶层的中低价普通商品房的供应。加强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整合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激活住房二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建设监理制,提高商品房建设质量。(2)金融业。积极推进业务创新,培育票据融资、银团贷款、资金信托、金融租赁等多种融资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推进金融现代化进程;加快贷款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3)保险业。引进国内外保险机构,增加保险品种,满足社会需要。(4)信息服务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机械、化工、医药、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等六大行业,重点在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个环节,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数字化嵌入式软件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辅助工艺设计(CAPP)、辅助工程(CAE)、集散型控制系统(DCS)及在线检测技术;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制造资源计划(MPRⅡ)、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以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建设市级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工商、质监、地税、国税等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实现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管理等领域的社会服务信息化。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加快建设功能完备、安全可靠、覆盖全市的政务信息系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骨干传输网络联通所有乡镇,支线网络联通村庄,各种综合业务网满足全社会需要,城区接入全部实现宽带化。切实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步伐,推进电视、电脑、电话三网合一。(5)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科技服务等中介组织,加强资质管理、信用评估、人才培养等,提高服务水平。

      (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调新、调优的原则,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农业,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的综合产出效益。到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以上。

      1、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搞好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畜牧、林果、蔬菜三大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切实加强桓台、高青、临淄、沂源、周村等区县的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棉花、苹果、蔬菜、肉牛、肉羊、生猪、奶牛等优势产区建设。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和农业特色产区,通过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示范、引导、带动,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向企业化转化,推动农产品区域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到2010年,全市粮、肉、奶、蛋、果、菜等基本实现标准化、基地化生产。积极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畜牧防疫体系,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培育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1)种植业。坚持提高单产、稳定总产、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出效益,确保粮食总产保持在年产110万吨以上。重点发展1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50万亩专用玉米和30万亩杂粮生产。以实现绿色生产为目标,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升级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75万亩蔬菜基地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加快规划建设南部山区10万亩中药材和10万亩烤烟种植基地。(2)畜牧业。把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第一支柱产业,加快做大做强。加快品种改良和引进,积极推广小区养殖,推广健康养殖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食草节粮安全型畜牧业。重点发展牛、羊、猪、鸡、鸭、兔六大体系。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3)林果业。调整果品结构,突出发展“加工型果品”,稳定发展鲜食品种,提高储藏、加工能力。到2010年,全市水果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加工型果品”达到30万亩以上,果品储藏加工能力达到总产量的40%以上。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搞好荒山绿化,大力发展山区经济林;加强平原绿化,搞好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充分利用滩涂、沟渠及空闲地发展速生丰产林等工业原料林。到2010年,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13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8%以上。

      2、农业产业化经营。把振兴食品工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建成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中心和产业化基地为目标,以畜牧、蔬菜、林果等优势农产品为依托,以培植高成长型的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重点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重点围绕拉长产业链,整合发展龙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业、储运业、批发零售业,加快全程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拓展企业利润向农民返还的空间,增强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良性互动发展的能力。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开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出2-3个国家级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国际化进程。到2010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0家,其中达到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的分别有5家、25家和10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7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把我市基本建成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乳制品、果品、肉类产品和蔬菜加工为主的特色化、专业化农产品加工生产中心。

      (四)推进建筑业发展壮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体制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素质,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完善市场监督,确保质量安全,提高节地节能节材水平,促进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坚持走集规划设计、建筑安装、装饰装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路子,鼓励设计企业与大型施工企业重组,支持优势企业进行资本、人员、技术和品牌扩张,重点培植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的大型集团。支持建筑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向房地产、建材、租赁等领域延伸产业链。以大型土木工程项目、大型公共设施项目为重点,大力开拓省内外市场,着力提高工程质量,靠品牌赢得市场;依托国内外大承包商,以劳务合作和工程分包为突破口,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以标准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科学组织管理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严格采用环保和节能建筑材料,禁止使用淘汰产品。大力发展系列化、标准化的建筑构配件,完善生产供应体系,提高使用率。加大建筑部品部件的工业化生产比重,提高施工机械化生产水平。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市场形成造价机制。严格招投标机制,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建筑施工用工行为,鼓励施工企业进行健康、安全、环境认证。培育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和建设事业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以上。

      四、城乡区域布局和统筹协调发展

      (一)推动城市化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从组群式城市特点出发,遵循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入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中心城区、其他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市形成“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新格局,建设承东启西、辐射鲁中、独具特色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1、“中心凸显”。继续强化中心城区建设,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相结合,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大相结合,“拓展西、北,改造东、南,提升中部,衔接周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集中力量规划建设现代化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区。到2010年,中心城区形成建成区10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100万人的规模。主要从三个层次上展开:(1)加快中心城区新城区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城区建设框架全面拉开,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基本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图书馆、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和群众性文娱体育设施相继建成,行政办公区、生活居住区、商务区初具规模,新城区的核心区基本建成。(2)加快中心城区老城区改造。“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老城改造规划,加快规划实施老城区化工企业的搬迁改造,全面实现老城区主要基础公用设施的升级改造,基本完成老城区重点区域和重点地段的功能转换和改造建设,老城区的功能、形象得到全面提升。(3)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的融合互动发展。对于周村东部与中心城区新城区西部,桓台南部与中心城区新城区和高新区北部,临淄西部与中心城区老城区东部,淄川北部与中心城区老城区及新城区南部,在路网、基础设施、园区、产业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和实现各城区间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积极推进周村军用机场搬迁和萌山生态休闲度假区的规划、保护和开发。

      2、“十字展开”。以张博路、柳泉路、柳泉北路连接博山、淄川、中心城区和桓台,以张博路附线连接博山、淄川、中心城区西外环和桓台,以湖南路及张桓路连接博山、淄川、中心城区东外环和桓台,形成城市发展的南北带。以张辛路、张周路、新济青路连接临淄、中心城区和周村,形成城市发展的东西带。由南北、东西两带构成的“十字型”区域,是今后城市发展布局的总体框架。要在初步建成绿色通道的基础上,重点沿“十字型”框架建设特色产业带、城市景观带和城镇密集带。

      3、“组团发展”。主要从三个层次上展开:(1)按照与中心互动、层次和谐、特色互补、空间拓展的原则,形成与中心城区发展相对应的博山、淄川、周村、临淄、桓台五个城市组团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和其他五个组团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区周边乡村的城市化进程,形成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其他城区、城区带动城镇组团发展的格局。(2)沂源、高青两县城的发展,要突出特色、完善功能、集聚产业,建成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山、水城市。充分依托两个县城的发展,有选择、有重点地支持几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重点镇的建设,努力形成县域城镇群。(3)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政策为保障,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原则,打破传统镇驻地、行政村、自然村的产业和生活居住格局,重点围绕中心镇和城镇组团实施合村并居,在有条件的乡镇整建制推进城镇化建设。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完善设施、膨胀规模的原则,积极促进城市近郊、重要经济带沿线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中心镇、重点镇和城镇组团发展,形成整建制城镇化发展区域,建成具有组群式城市特色的新型城镇群。

      (二)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确立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城市重点规划要面向国内外,吸引一流专家和知名机构参与,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加快编制和完善城市产业区控制性规划,使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互为促进、协调统一。更加重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按照高起点、出精品的要求,搞好城市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群、标志性区域的设计。要大力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建立高效智能化的车辆调度系统、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和安全的救援保障系统,配套搞好停车场的建设。统筹规划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提高供给保障能力。突出城市绿化美化,搞好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大力塑造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理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对于已经具备条件的城郊乡镇和城区内、城镇建成区内的村庄,实行“镇改办”和“村改居”。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行特许经营制度,盘活城市资产,放开城市建设投融资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加快市场化进程。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和效果。大力加强城市综合治理,突出治理脏乱差,加快违规和破旧建筑物的拆迁和改造,塑造清洁优美的城市形象。

      (三)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县域经济。对区县最大限度地赋予经济发展和管理自主权,落实好市对淄博高新区、临淄区的授权和突破高青、沂源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引导和鼓励各区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更好地发挥区县域经济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临淄区要努力争创全省第一经济强区县,张店区、淄川区、周村区、桓台县要努力实现在全省经济强区县中的位次前移,博山区要努力争取进入全省强区县行列,高青县、沂源县要努力争取跨入全省中等以上区县发展行列,淄博高新区要力争进入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张店区,要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率先突破,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淄川区,要加快建材、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努力培植医药、碳纤维等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博山区,要提升机电、陶琉、化纤等产业发展水平,搞好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努力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经济振兴步伐。周村区,要加快轻纺工业的整合、提高和振兴,繁荣发展商贸流通业,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实力。临淄区,要突出发展石油化工、医药产业和生物工程制品,加大对齐文化的开发力度,努力成为有一定国际地位的石油化工基地和齐文化旅游名城。桓台县,要加快氟硅材料、造纸和建筑业的发展,逐步建成世界重要的氟硅材料基地和工业强县。高青县,要突出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设新兴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实现工业发展上的大突破。沂源县,要加快医药及包装材料、节能材料、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和生态经济。淄博高新区,要注重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大集团入驻发展和科研院所、高科技人才入驻创业,集中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三大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陶瓷新材料、玻璃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努力成为全市的科技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逐步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1)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切实搞好村庄规划、城镇规划,坚持把在有条件的乡镇整建制城镇化建设作为组群式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和突破口来抓,以整建制城镇化建设带动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以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促进广大农民思想观念、文明素质、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实现农村建设城镇化、农民生活居住社区化和农业生产企业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到2010年,全市力争有30个以上的乡镇实现整建制城镇化建设;其他尚不具备整建制城镇化建设条件的乡镇,也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整建制城镇化建设的理念,在提高乡村规划水平的同时,加快人口向统一规划的重点居住区集中的步伐。在整建制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全市30%以上的村庄打破行政地域界限,集中到城镇或统一规划建设的生活小区居住。对偏远、贫困和山区乡村,实行分类指导,着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2)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搞好镇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道路、人畜吃水、农田水利、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信息、能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通沥青或水泥路、通数字电视、通无线通信,农村学校无危房,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体娱乐场所。(3)加强农村社会新风貌建设。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落实好政府补助资金,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村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到2010年,全市80%以上的乡村达到文明乡村的标准。

      (五)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国民经济和城乡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1、交通。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规划建设中心城区环城干道与公路干线的互通立交工程,形成立体畅通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强干线公路路网建设,搞好与境内铁路干线的衔接,逐步形成功能齐全、层次清晰、畅通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十五”期间开工建设的济青高速公路南线、国道309张店立交桥要确保2007年竣工。“十一五”期间,争取新建庙子—岸堤(临沂市)公路、庙子—寨里(莱芜市)公路、草埠—齐家岭(莱芜市)公路、湖南路北延、博临路南延等工程;对高淄路、济青路、湖南路、原国道205实施一级路改建;对沂台路、庆淄路、薛馆路、韩莱路等二级路实施路面改造;对国省道二级以下公路实施改建;新建寿济路公铁立交、张店出口立交等。“十一五”末,我市境内国省道均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全部为高级路面;全市8个区县均实现通高速公路,各区县之间均由二级以上公路连接,东部、南部山区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国道省道路网布局更加合理,公路的通行能力大大改善。形成“六纵九横”淄博市路网主框架格局。其中,一纵为国道205高速公路,北自黄河大桥,贯穿高青、桓台、张店、周村、淄川、博山六个区县,终点至青石关;二纵为庆(云)—台(儿庄)路,北起清河经S246庆淄路、S319广青路、S238高淄路、张博附线至博山,接S907博草路至草埠;三纵为庆(云)—蒙(阴)路,北起与博兴交界,经桓台、张店、淄川、博山西过境至莱芜;四纵为博(兴)—(沂)水路,北起博兴界,经桓台、湖田、寨里、南庄接S236博沂路至沂水;五纵为东(营)—莱(芜)路,S231河辛路南延接S233博临路,经淄川东部、南博山至莱芜寨里;六纵为博(兴)—临(沂)路,S233博临路南延,经淄川东部、沂源至临沂沂南岸堤;一横为308济青高速公路;二横为国道309;三横为济青路;四横为胶王路;五横为寿济路;六横为潍高路、广青路;七横为临仲路;八横为薛馆路;九横为青莱高速公路(济青南线)。与此同时,在实现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目标的基础上,对县乡路网进行改造升级。到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00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里程达到9700公里。适应未来客运交通的发展需要,规划建设淄博汽车客运北站和淄博新城区客货运输中心。积极争取对张博铁路进行改造升级,论证建设市内快速铁路客运通道。加快筹建张桓铁路和博南铁路,研究论证沂源至莱芜的铁路建设问题,努力开辟新的货运通道。

      2、水利。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统筹规划和管理区域内客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中水资源,努力实现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要。适时搞好高青樊林水库建设和桓台新城水库扩容,加快引黄供水二期、引太入张、“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各城区供水工程的建设,增加城市水资源供应总量。全面完成中心城区供排水、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建设。加大矿井水和中水回用力度。到2010年,城市供水能力达到114.8万立方米燉日。搞好以节水改造为主的太河、田庄、萌山、红旗、石马等大中型水库灌渠建设,完成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快以防洪除涝为重点的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快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水土保持,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

      3、能源。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搞好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城网改造工程。“十一五”期间,总投资40.1亿元,新建220KV变电站10座、110KV变电站34座,新增变电容量696.8万KVA。继续加大电源和热力项目建设力度,重点搞好淄博热电公司2×15万千瓦热电机组、北斗星集团4×2.5万千瓦热电机组、华能辛店电厂2×30万千瓦扩建、华电高青4×100万千瓦燃煤机组等一批重点电源和热力项目建设。规划论证华能白杨河电厂2×30万千瓦热电机组改造项目。搞好合理布局和综合平衡,保证电力和热力供给。继续建设和完善境内天然气输送网络,扩大天然气普及率。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绿色新能源。

      五、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

      (一)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重点建设科技创新研发、科技中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及创业孵化“三大平台”,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开发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到2010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50%以上,努力争取提前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1、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大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兼并,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继续加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和发展国家、省级陶瓷新材料、氟硅材料、耐火材料研究中心。鼓励企业进行专利申请。发挥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工陶院、硅研院等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强企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鼓励在淄高校院所培养和引进科研、学术带头人,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尽快形成以高等院所和科研机构为龙头的科研体系。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坚持引进技术和引进智力并举,把引进研究开发与自主研发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消化吸收,集中力量对关键、共性和配套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成果,为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围绕做大做强三大比较优势产业和改造提升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支持一批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力争在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药和中药现代化、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工业智能控制、生物快繁、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研发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支持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基地,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业关键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围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立全方位、多形式、高层次的国内外科技合作机制,提高我市借助外部科技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的能力。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跨国公司,联合研究开发、联合建设基地、联合培养人才,实现科技资源的互通共享。建立以产权为纽带、以技术和管理要素为支撑的紧密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对接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引进专利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科研成果,扶持发展中试基地,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园及多种类型的孵化器和中介机构。

      4、建立和完善科普推广体系。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科技普及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建设科技馆、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站、社区和乡镇科普文化活动室等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科普信息库,组织和协调传媒界、教育界、科学界与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把传播科技知识与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特色优秀科普节目、科普网络和科普期刊,增强科普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资源整合,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扩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健全以县级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增加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农村儿童辍学率控制在1.5%以下。制定和完善城市小区学校规划和配套建设管理办法,合理布局城区中小学,切实解决学生就近入学问题,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问题。在高水平、高质量完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巩固提高高中段教育。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加强示范性高中建设。支持淄博六中、淄博实验中学等学校扩建,完成沂源一中、桓台二中、市特教中心等新校建设,增加优质高中资源供给能力。“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8-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全市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改善中教结构,普教和职教保持合理比例。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城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农村达到95%以上,并向0—6岁托幼一体化延伸,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按照“设施先进、专业配套、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富有活力”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工农结合、产学研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突出重点,合理规划,重点建设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办学水平高的职业院校,进一步整合驻淄高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抓好淄博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发展,在山东理工大学举办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依托淄博市技术学院努力创建淄博市技师学院,合理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比例。优化专业设置,突出加强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服装纺织、物流等30个左右的重点专业建设,配套建设10处左右条件完善、设施齐全、适应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建立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制度,构建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补的职业教育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3、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培养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为目标,支持山东理工大学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完善教学设施,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力争五年内建成省内一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加快淄博师范专科学校新校建设,支持其发展成为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鼓励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支持万杰医学专科学校等院校升格工作。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来我市投资办学或建立分校。适应就业结构变化,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到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录取率保持在80%以上。

      4、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逐步建立个人为主、单位支持、政府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加强从业人员、转岗和失业人员以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加快建立开放式、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引进和用好各类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造的环境氛围,培育发展人才市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及各级培训机构的作用,完善出国和进高校培训机制,加强党政管理人员和公务员队伍培训,突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加快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勤政的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一支熟悉市场、精于管理、善于开拓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一支水平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科研能力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高素质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实施县乡村适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优化人才引进的重点和方向,在充分挖掘、合理使用现有市内人才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聚才工程”,大力引进信息技术、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急需和紧缺人才。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促进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淄博从事项目承包、学术交流、技术咨询或其他专业服务,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高尖端技术人才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者和高科技人才来淄博工作创业。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5万人,初步形成鲁中人才高地。

      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大力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减量利用和循环利用,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1、大力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立足于我市高耗能产业的基础和现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冶金、化工、建材、电力四大行业的节能工作,突出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节能。积极推行有利于能源节约的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大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全面推进余热利用、节能建筑、绿色照明等为重点的节能工程,在全社会全面推广节能产品和节能器具,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类能源。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以上,重点企业万元产值能耗降低25%以上。

      2、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合理安排生产和建设用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十一五”期间,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提高到190万元以上,每增加亿元GDP的建设用地增量下降到15公顷以下。盘活用好存量土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搞好土地整理和复垦,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潜力。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供地,经营性用地要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非经营性用地要建立公开供地机制,使有限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水资源。坚持实施“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引用客水、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的方略,合理高效配置水资源。重点实施太河水库、田庄水库、萌山水库供水工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搞好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管理,逐步关闭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严厉禁止地下水的无序开发。配套挖潜博山天津湾、淄河城子等现有水源地,开发临淄齐陵水源地,努力增加水资源供应总量。加大引用黄河水量,积极实施引用客水工程。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加大中水和雨水回用力度,实行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到2010年,城市回用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高度重视、大力挖掘利用矿井水资源,抓好20处矿井水利用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节水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引进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工艺,大力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力争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限制和禁止高耗水项目建设,降低水资源需求量;加快发展以“三灌”为代表的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科学合理地确定水资源价格,实行分类水价制度,强化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到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到75立方米以下。

      4、大力节约原材料,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广泛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高效利用矿产资源。适度控制矿权审批总量和开发总量,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治,推行采矿权拍卖制度。加大对全市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推广先进技术工艺,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矿产资源潜力。按照比较效益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鼓励本市企业到域外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建立稳定可靠的域外原料供应基地。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构建社会各行业、产业间的生态网络,尽快形成企业、行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搞好化工、建材、冶金、电力等4个行业,东岳离子膜、山铝再生铝等20个项目,东岳、博汇等20家企业,淄博高新区、齐鲁化工区2个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复合立体、动植物共生等效益较高、良性循环的先进模式。科学布局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交通和绿化,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

      (二)切实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树立生态环境优先理念,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净化、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和谐文明、适宜人居创业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按照“保护、开发、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切实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实现生态资源良性发展。(1)林地生态资源。以沂源、博山和淄川南部等山地丘陵林地资源为重点,加大保护力度,增强永续发展能力。加快南部山地丘陵、北部沿黄滩区和平原农田林网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原山、鲁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完成中心城区东部四宝山地区的生态恢复。(2)湿地生态资源。重点搞好太河、萌山、田庄、红旗等大中型水库和黄河滩区、孝妇河、淄河、马踏湖等天然及人工湿地的保护,发挥湿地生态资源的调节作用。(3)生物生态资源。注重保持生物多样性,加大对各类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认真组织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突出搞好污水治理。重点抓好各区县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集中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北部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实现城市污水的达标排放。完成孝妇河干流、淄河干流综合治理和小清河、乌河、涝淄河、猪龙河等重点河流的污染治理,努力恢复水体功能。到2010年,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60%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继续搞好大气污染防治。以控制和治理化工废气污染、燃煤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为重点,严格控制化工废气的排放和泄漏,积极推进综合利用;加快大型燃煤企业的脱硫设施建设,保证运行效果;在化工、建材、冶金、电力等行业,全面推广脱硫除尘技术;逐步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推行清洁替代能源,继续推广使用天然气,积极开发太阳能、沼气等无污染能源;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农作物秸杆转化和利用,加快解决秸杆焚烧污染问题。力争到2010年,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有所降低,全市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以推进建材、电力、冶金等重点行业的集中式、封闭式生产为重点,搞好工业粉尘治理。按照“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要求,加大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物、炉渣、生活生产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减少最终排放量。搞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各区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降低土壤污染。完善监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管理。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速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发展污水、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等产业。突出抓好中心城区的污染防治,全面完成张店钢铁厂搬迁和张钢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实施张店老城区东部化工企业搬迁,切实加大对周边地区污染特别是南部地区粉尘污染防治力度,并在中心城区范围内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控制。积极推行环保达标创建活动,鼓励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环保型企业、环保型机关、环保型社区、环保型城镇、环保型区县。“十一五”期间,努力争取使我市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3、加快城乡绿化步伐。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地丘陵绿化,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绿化,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体系,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积极探索生态公路建设。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提高张周路—张辛路、张博路—张桓路、张博路附线、胶王路和济青高速、滨博高速、济青高速南线淄博段等绿化通道。建设孝妇河、淄河两条绿化景观带和沿黄绿化观光带。抓好中心城区和5个组团城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建设一批绿化精品工程,切实搞好城区居住小区、道路、广场和休闲公园绿化。规划建设黄土涯和孝妇河引水等人工水体景观。巩固、发展、提高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全国生态园林城市。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绿地率达到38%。

      七、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平分配的机制,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和收入分配相对公平的目标。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考核、培训服务、失业调控、政策落实和城乡统筹机制,争取每年新增就业9万人以上,高等院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超过90%,五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3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积极拓宽就业领域。正确处理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支持和引导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培训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自主创业,重点解决毕业学生就业和“4050”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建立完善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政府资助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创业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提高劳动者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建立城乡对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及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为重点,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统筹层次,增强保障能力,加快健全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扩大到全部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并逐步提高标准;企业基本老保险逐步覆盖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并做实个人帐户,向省级统筹过渡;失业保险要建立个人缴费记录和预警制度,全面实行市级统筹;医疗保险要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办法,积极探索职工家属和子女医疗保障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大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大病统筹能力。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到2010年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以上;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新型农村医疗、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医药费报销比例,初步解决农民有病不敢看、看不起病、因病致贫等问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逐步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标准,加强对贫困人口、特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财政救济救助力度。拓宽社会保障资金融资渠道,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国有资产转让收益、社会捐赠等措施,建立可靠、稳定、规范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和运营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淄博市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力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加快推进养老社会化,进一步加大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规划建设综合性的老年医疗康复中心。

      3、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预防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长效机制,保障合理的工资收入。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和实施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规则和办法,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民转移,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比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落实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健全法治和加大反腐败力度,取缔非法收入。

      (二)繁荣发展社会事业

      1、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把保护开发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与发展现代城市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地域文化体系。深入挖掘开发以齐文化、聊斋文化等为重点的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加强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搞好抢救性文物的考古发掘,建立淄博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做好齐故城及齐王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规划建设重点特色博物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大力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同商贸、旅游、会展等行业联动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淄博五音戏剧院等骨干文艺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图书馆(档案馆)、市美术馆、淄博大剧院、市文化娱乐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县、乡(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特别是农村和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实现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规范的文化站的目标。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地方史志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新闻出版工作,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报业等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目标。

      2、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以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加快建设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治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与医疗救治体系,继续搞好重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紧急救援中心建设。切实搞好艾滋病、结核病、肝炎、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力争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较“十五”时期平均下降5%以上。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的升级改造、农村卫生室的规范化改造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努力扩大医疗救助试点范围,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2010年前覆盖90%以上的农民。进一步加强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完善农村药品监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高水平规划建设淄博新城区综合医疗中心,完成市职业病防治院新院等医疗设施建设和一批重点医院的改造升级。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三名”战略,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健全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建设从社区到农村的健身设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十一五”末,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45%以上。改革和完善训练体制,创新运动训练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建一批体育场馆,积极承办好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赛事。积极引导和培育体育市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不断完善人口目标管理,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着力抓好薄弱村、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十一五”期间,全市所有区县建设成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降到6‰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

      (三)建设文明平安淄博

      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市的统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职能,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和责任追究,健全和完善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社会公示和听政制度,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目标,以建设文明淄博为主线,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水平。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优化市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大力实施创建服务品牌工程,开展创建服务品牌活动,培育一批影响大、感召力强的服务品牌,带动诚信淄博和文明行业建设。抓好城乡社区建设工程,组织开展“四进社区”和“温馨社区”活动,实现强街带居,连片共建。推进市民素质教育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化公民道德教育,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突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农村“三个一”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抓好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三大创建活动,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巩固提高双拥模范城成果。

      3、推进“平安淄博”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流动人口的管理、教育、服务力度,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快推进科技强警工作,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加强隐蔽战线斗争和反恐工作,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防止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员形成组织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形成气候。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大排查调处力度,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和改制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和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摩擦、冲突和风险,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切实加强信访工作,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信访工作格局,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国防教育,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工作。大力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严格实行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以企业法人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安全生产许可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夯实基础工作,突出抓好煤炭、化工等高危行业的管理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到2010年末,亿元GDP死亡率降低到0.5以下,10万人死亡率降低到7以下。增强气象灾害预警和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提高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报水平和综合防御能力,建立健全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实行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卫生防疫、食品医药安全、消防安全、市场监管等配套联动,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技术平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八、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深化体制改革。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1、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建立健全以计划、财政和金融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市场监管上来。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解决政府管理“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切实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进政府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效率。

      2、深化企业改革。规范和完善股份制企业改造,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进一步完善出资人制度,建立完整、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经营考评、认定体系。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支持、培育上市资源,全面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配合搞好中央省属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并购、参股等资本运作方式,参与一般公有企业改革,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3、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加大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力度。按照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由政府财力承担、非公共服务领域由市场配置的原则,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区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型。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要加强管理,规范精减;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完善机制,放权搞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国外资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要加快改企转制步伐,促其尽快走向市场。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除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外,全面推行法人负责制和人员聘用制,建立和完善适合各类岗位特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工资总量宏观调节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搞活内部分配,建立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4、深化投资价格财税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确定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后评估制度和审计制度,逐步推行政府项目代建制。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建立健全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等手段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大力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完善供水、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政策,将资源补偿和环境治理成本纳入资源价格,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逐步调整并简化电价分类,推进城乡用电分类同价。对超额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制度,规范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推行农业用水终端水价制度。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规范的基准地价制度。理顺资源性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落实优质、优价政策。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材料、新能源、新药品等,实行支持性价格政策。制定高污染行业环境补偿收费政策,完善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明确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利用外资与吸引内资并重,利用国际资源与国内资源并重,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1、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招商引资,注重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智力、先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更加注重提高招商引资的技术含量和规模水平。加大化工、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快机械、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利用外资进行技术嫁接和改造的步伐,进一步吸引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加快引进技术国产化步伐,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注重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入股等方式入驻淄博,鼓励本地企业进入跨国公司或国内重点企业生产营销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开展跨国并购,积极吸引外商兴办投资性公司、设立跨国公司办事机构和技术研发中心。

      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改变以政府组织招商为主的格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中介组织和事业单位为依托,以市场化为手段,以政府为指导的新型招商引资体系,更加注重招商引资成果,提高招商效率。依托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招商形式。加快推进网上招商、电子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引商等新型招商方式。加快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招商引资打造载体和平台。积极争取上市融资、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努力拓宽其它利用外资渠道。

      2、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外贸出口多元化,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保持纺织、服装、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扶持机电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出口规模,增强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国外制造业、特别是附加值高的中高端制造环节的转移,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加工贸易向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逐步实现由代加工到代设计、再到自创品牌的转变。积极发展代理、转口、服务、补偿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提高出口竞争力。加大对骨干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巩固和扩大出口产品基地。引导企业提高品牌意识,争取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行列。引导企业开展国际标准认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高度重视解决贸易争端和摩擦,健全出口预警和监测体系,提高反倾销应对能力。

      大力推进贸易市场多元化。以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鲁日韩产业协作区为契机,发挥地缘优势和市场互补优势,加大对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开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落实对开发新兴国际市场的优惠和补贴政策,重点开发中东、非洲、独联体、拉美、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外贸出口。

      3、积极稳妥地扩大境外投资。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我市在化工、纺织、建材、轻工、食品、建筑等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发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长线产业转移和优势产品输出,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鼓励化工、纺织、机电等行业,以发展中国家为方向,以输出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为主导,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条件,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带动原材料和零部件外销。鼓励产业技术比较成熟、具备一定品牌优势的服装、轻工、家具、食品、农业等行业,积极在境外设立分厂或生产加工中心,开发当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兴办实业,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降低贸易风险和成本。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重要资源产地进行战略投资,建立稳定可靠的重要资源保障基地。建立健全“走出去”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境外投资服务网络和信息交流网络,建立安全预警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4、积极开展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借助外部有利条件,密切区域间的联系,全方位开展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抓住山东半岛城市群、鲁日韩产业协作区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机遇,按照“优势互补、产业互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青岛的港口、信息、开放和大项目优势以及济南的政治、文化、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主动进行产业对接,开展双向合作交流,实现错位融合发展。抓住国内“南商北上”的机遇,加强重点产业和地区的招商。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自主招商和经济技术交流活动。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引导长线产品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矿产采掘、冶金、建材、陶瓷等行业,到矿产资源丰富、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建立原料供应基地。继续做好对西藏昂仁县和菏泽东明县的对口支援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源开发为重点,促进企业跨区域发展。

      九、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机制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全面开展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教育广大公务员牢固树立遵纪守法和廉洁勤政意识。严肃纪律,坚决查办各种以权谋私,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干扰破坏发展环境的案件。坚决查处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效率低下,办事推诿,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等活动,搞好事权划分,规范权力运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放权力度,进一步精减审批和行政许可项目,减少环节,缩短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全方位服务投资主体,对应纳入中心办理的事项必须在中心办理,严禁搞“体外循环”。改进工作作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二是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加大对全社会的普法教育力度,形成全社会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要切实解决乱执法问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执法单位要确保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公正、文明执行公务。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明确市、区县两级权限,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各项收费,坚决杜绝变相收费、暗箱操作等各种以执法之名行谋私之实的乱执法行为。三是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以“诚信淄博”建设为总抓手,加快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以建立“银行贷款放心、企业按时还贷”的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为基础,大力推进信用企业建设。优化银行贷款结构,努力化解金融风险。积极推进信用社区建设,促进金融业务的全方位发展。四是营造良好的凝聚人才环境。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切实落实有关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依靠灵活优越的政策和一流的生活创业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加快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建立人才培养、选拔、鉴别、晋升、评价和考核制度。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公平竞争。加强人才市场重要载体建设,促进人才在地区、产业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流动,创建鼓励人才创业和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五是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建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规范教育收费,扩大助学贷款规模,激活教育需求;加快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促进医疗服务需求;加强商品房价格调控,进一步激活住房二级市场,扩大住房消费;优化汽车消费和服务环境,促进汽车消费。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城乡消费结构有机接续。积极发展新的消费方式。规范抵押和担保标准,简化手续,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加快发展信用卡、贷记卡、个人支票支付方式,鼓励持卡消费。积极发展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消费。大力发展租赁消费。

      (二)努力保持合理的投资强度。一是广开资金渠道。“十一五”期间要保持12%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累计5000亿元以上。只有广开资金来源渠道,才能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在城市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投资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合理举债与经营城市并举的城市建设理念,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建立和完善投资、建设、经营良性互动的城市发展机制。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多元化开辟经济建设融资渠道。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合作,健全项目推介制度,稳定银企合作机制,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积极培育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壮大地方金融实力,增强信贷支撑能力。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债、再融资和股权转让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整合信用担保资源,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争取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从资金源头、资金流向上加以引导和控制,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对农村公共服务、卫生、科技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和项目的投入。积极探索支持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政策,对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大项目,加大前期研究、启动经费和贷款贴息方面的支持。面向全社会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资政策和投资项目信息服务系统,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向,使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建设。三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立足发展规模产业、构建战略竞争优势,突出抓好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结构提升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次性投资过10亿元或更大规模的重大项目,打造市场竞争的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争取完成重点项目建设投资2000亿元。对规划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点建设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加快组织实施。要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对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要采取得力措施,做深做细前期工作,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可实施性和成功率。要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条件的平衡和协调工作,保障土地等要素供应,保证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和按期投产达效。要完善项目策划储备制度,增强发展后劲。

      (三)加快经济园区建设和高成长型企业发展。一是切实抓好经济园区规划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产业聚集、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策划好主体项目。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机制,加快配套完善水、电、热、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搞好园区管理,优化园区环境,提高园区行政效率。到2010年,全市园区经济占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二是培植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培植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带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齐鲁、山铝、淄矿等中央省属驻淄企业和中材、中化、国药等淄博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省属企业到淄博投资。扶持万杰、山玻、东岳、鲁泰、宏达、博汇等地方优势骨干企业快速膨胀。到2010年,全市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依托优势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名牌产品战略,重点培植发展一批名牌和优势产品,靠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我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数量达到300个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三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鼓励自主创业、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科技型、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围绕为大企业、大集团的配套协作和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完善中小企业资金支持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在投融资、财税、土地利用等方面,积极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四)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体系。配套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大对粮农直接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严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拓宽农业投入渠道,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每年新增财政支出中支农资金都要按一定比例增加;发挥税收、贴息、补助、担保等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领域;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地方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切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支持农技研发机构、农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和规范化运作,支持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支持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二是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把农村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形成各类规划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强化农村发展规划的重要职能。三是建立城乡统筹的财政制度。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乡财乡用县(区)管”改革,加大对偏远乡镇、经济落后乡镇的财政扶持,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四是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逐步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基本和城市接轨,使农村能享受与城市基本平等的教育、医疗和保障等公共服务。五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正确把握城镇化的内涵,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定居为中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市内居民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降低进城门槛。

      (五)完善促进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科研投入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融资为主要手段,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全方位投入格局。通过完善税收、投融资等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市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一般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1%以上。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投入、运营和退出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积极引进境外风险投资机构,筹集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加大政府科技投入,适当提高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继续增加市高新技术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和引导企业开展重大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应用型科技开发机构和科技事业单位向企业化、市场化转制步伐,积极推动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的资本化、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二是改革和完善教育发展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和重点,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高等教育以社会投入为主,政府和社会资助困难学生的教育投入机制。落实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措施,放宽准入条件,加强规范监管,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办学和出资助学,促进民办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探索企业合理分担职业教育经费的办法。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三是改革和完善卫生发展机制。转变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机制,适当减少对经营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增加对基础性和农村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分类管理,构建城市医院与社区两级医疗体系框架。积极推进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药品价格管理及购销秩序,切实加强监管工作,解决看病难、医药贵的问题。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改革,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条件。四是完善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资源节约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模式。制定实施严格的各类企业单位产出消耗标准,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遏制资源浪费,把我市逐步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增长方式集约,消费观念先进,消费方式科学,资源消耗持续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节约型城市。

      (六)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机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和完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把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主要专项和重点区域的发展规划中,落实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真正形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规划衔接要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同总体规划相配套的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在经过专家论证评审后,必须报请发展改革部门审核,经与总体规划衔接后,方可按照批准权限出台实施。二是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机制。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对于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对于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且需要部门配套联动的,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确保政府资源和行政力量的高效运用。发展改革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政府汇报,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要搞好对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执行的跟踪分析,并接受发展改革部门的监督检查。三是建立规范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主管部门组织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规划编制部门应当提出规划修订方案,需要报批、公布的要履行报批、公布手续。总体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或区域规划也要相应调整和修订。同时,要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并便于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站内搜索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
    !4!
    • 电话咨询

    • 13720223167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工业网 ( 浙ICP备12009778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