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前天 13:37 |
---|
签到天数: 19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06-12-27 17:06:22
-- [转帖]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的新农村理想
“我过去是农民,现在是农民,将来还是农民。”
采访蔡宏柱,听得最多的就是两个字———农民。让人几乎忘记他的另一个身份:稻花香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正领导着一个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8亿元的大型酒业集团。
这位55岁的企业家“农民”说:带领农民致富,是我终身的理想。
白手之作:“稻花香”横空出世
3个人,3口缸。1982年冬天,峡江之畔的一个小村落,31岁的蔡宏柱带上“全部家当”,办起了当地第一家企业———青龙酱油厂。酱香从水缸中透出,没人知道这股香味会带来什么。
蔡宏柱也不知道。祖祖辈辈未离开过田地的他,只是隐约觉得:泥腿子要改变命运,就不能总守着一亩三分地。
他太清楚农村的艰难。他梦想着拔掉穷根。
18岁那年,生产队长交给他50元钱,说:这是队里一半的家当,你拿去做本钱,想办法赚点钱回来分给大家过年。
他在一家骡马店住下,靠一辆板车一条牛,起五更,睡半夜,两个月给生产队挣回1700元。
蔡宏柱说,他忘不了乡亲们分到钱时的笑脸,这让他自豪,也让他沉重。蛰伏于心底的热情与智慧一旦觉醒,会迸发无限可能。蔡宏柱甩开膀子,拼命地干,酱油厂很快赚钱,3年后裂变出一个沙发厂、一个油脂加工厂、一个综合商店和一个饮料厂。
1992年,蔡宏柱再次作出选择:关闭酱油厂,转战白酒业。
当年9月,第一股酒香飘过小山村。他第一次觉得,稻花的香味如此醉人。
从此,“稻花香”挺进大江南北。1994年产值2142万元、1996年2.15亿元、2003年6亿元……14年间,稻花香以每年赚一个厂的速度跳跃发展,当年的小酒厂最终“破茧成蝶”,成为全省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
惊人之举:酒城崛起
在龙泉蔡宏柱并不满足于眼前的“一城一池”。
2005年初,大病初愈的他左手握笔,在纸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一串数字:15555511111。
他的解读是:抓好一个主业(白酒),新增5万吨商品酒,做大做强5个品牌,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5亿元,建成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厂哗然。新增5万吨商品酒,意味着年增销售收入15亿元。对一个刚从市场阵痛中复苏、年销售收入不过6亿元的酒厂而言,这一步是否太大?
蔡宏柱不这么想。曾造访过茅台酒厂、茅台镇的他,心底还存有一个梦想:让稻花香跻身中国白酒前五强,把龙泉镇建成中国的酒城。
为了这个梦想,他要加快步伐。击鼓三通,笙磬同声。当年,这个被称为“151”惠民工程的首期项目大盘敲定:总投资4.19亿元,建成稻花香工业园区。
今年5月,首期项目全面竣工。中南五省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在龙泉镇诞生。
同月,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启动,关公坊百亩万吨基酒项目正式奠基;随后,昭君酱香型百亩万吨酿造车间项目立项……
胆略与远见,成就了稻花香的飞跃发展。
短短一年间,这个年产3万吨白酒的酒厂,变成了一个年产8万吨、销售收入15亿元的大型酒业集团。旗下品牌稻花香、关公坊、楚瓶贡、昭君、屈原,如五朵金花般次第绽放。
酒厂变成了酒城。这个占地2900亩、总资产17.4亿元的园区里,有食品工业区、住宅小区、酒店、广场,1万多常住及流动人口、500多辆运输车、1000多个体工商户穿梭其间,每年带来的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就高达3亿多元。
举目四顾,见小桥流水,楼宇参差,好一幅新农村景观。
长效之路:产业链条在拉长
每天清早,朱德生都会骑着摩托车,与妻子陈必芬一道,驶进稻花香的大门。
老朱是酿酒车间的工人,陈必芬在包装车间上班。几年前,两口子告别耕作了几十年的田地,双双成为稻花香员工,收入也由过去的每年不足5000元,增至3万多元。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