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发酵工业论坛专家群简介! 发酵原料样品在线申请! 2016食品与医药发酵产业联展
发酵企业数据库,火暴抢购中! 大量发酵技术文献免费下载 发酵工业网专家组,技术服务内容
发酵人才招聘! 美谷分子仪器高效微生物筛选技术资料下载! 《发酵科技通讯》杂志及年会征稿要求!
查看: 16008|回复: 18

中国微生物学会简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8-6-9 11: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100系列生物传感分析仪快速、精确测定葡萄糖
    中国微生物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简称CSM是由全国微生物学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公益性法人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发展我国微生物学科事业的社会力量。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于19521218早在1928年,由我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伍连德、谢和平和林宗扬等发起,即在北京成立过中国微生物学会。1937年改称中国病理学微生物学会(The Chinese Society of Pathology and Microbiology),移会址于上海,有会员50多人,并举行过学术讨论会。1945年在广州开过大会,到会者百余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在中华医学会首都大会上成立过中华微生物学会。这是中国微生物学会于1952年正式成立前的孕育阶段。
    1952年正式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理事长为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教授,成立之初全国有19个省级分会,会员189名。现在学会成立五十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微生物学的学术组织,目前已有会员近1.5万人,成立了18个专业委员会和5个工作委员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事业迅猛发展,国力增强的缩影。
    中国微生物学会1958年前是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中国科协前身)的团体会员,1958年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改组为中国科协,中国微生物学会即转为中国科协的团体会员,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几十年来,本学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领导下,依靠会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出版高质量的学术性刊物,是几代学会会员始终坚持的工作,从学会成立之初只主办《微生物学报》一种刊物,现在主办的刊物则已达7种之多。
    我国是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biology Society,简称IUMS)的发起国之一,1947年汤飞凡教授曾代表中国微生物学界参加过国际细菌学会联合会 [IUBS,后改名为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IUMS]在丹麦哥本哈根的会议,并当选为执行委员。1980年经上级批准,中国微生物学会正式加入了该组织,19999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IUMS会议上,我会曾毅院士当选为执行委员,2000年并参加在法国举办的IUMS执委会议,带去了介绍中国微生物学会的资料,为巩固我会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打下了基础,之后与IUMS的交流更加密切。2002年,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IUMS)副主席Luciano Polonelli教授及夫人等一行7人,应中国微生物学会的邀请访问了北京、上海两地。2005年10月,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新当选的主席Karl Heinz Schleifer教授全权委托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肖昌松先生代表IUMS参加在苏州举行的国际科联第28次全体大会。20066月,IUMS主席Karl Heinz Schleifer教授接受中国微生物学会邀请,访问了北京、上海。
    学术交流、国际交往、会员工作等一直是学会工作的重点。每年的学术年会是中国微生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倡导坚持下来并打造成为精品项目,是每年中国微生物学界专家学者的盛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跃了微生物学科领域的学术气氛。近几年来,中国微生物学会除定期召开中国-日本双边国际学术会议外,同时还加强与欧美微生物学界的联系和交往。2007年8月美国微生物学会首次派代表团出席了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的2007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基于中国微生物学会在学术活动方面和会员管理方面的工作成绩,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被中国科协评为“第四届中国科协国内学术交流先进学会”和“第五届中国科协国内学术交流先进学会”;2007年被评为中国科协“学术交流先进奖”和“会员工作先进奖”学会。
    中国微生物学会无论从学术水平上,还是从组织规模上看,都远非昔日可比。今后,我们将满怀信心,团结、奋斗、奉献,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微生物学会历届理事长为汤飞凡教授、余贺教授、朱既明院士、焦瑞身教授、李季伦院士、闻玉梅院士、杨胜利院士、赵国屏院士。

                                        
    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汤飞凡教授 (1897-1958)   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余 贺教授 (1903-1988)
                            
         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
    朱既明院士(1917-1998)                  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焦瑞身教授

                           
            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李季伦院士                  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闻玉梅院士
                           
            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杨胜利院士                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赵国屏院士
    摘自:http://csm.im.ac.cn/html/xuehuijianjie/20080306/57.html
    Add: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内 邮编:100101 Tel:86-10-64807200 E-mail:csm@sun.im.ac.cn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1: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12 点击: 171
    一、简介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历了100多年的艰难曲折的漫长进程。微生物学学科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首先应归功于基础微生物学的发展。
      现代微生物学学科已包括许多分支学科。从应用角度来分,主要是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等。基础微生物学是它们的基础,主要包括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新中国建立以前,生命科学的研究是十分薄弱的,微生物学的研究尤为如此。建国后,微生物学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才得到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微生物学界,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工、农、医、微生物产品、生物工程产品以及微生物基因组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正如闻玉梅教授所指出:“我国微生物学的现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在下一世纪的科技竞争中,我们会与国际微生物学界拉大差距,坐失良机。”这从某种意义上阐明了基础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是我们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必须正视的问题。
      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原名普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主任委员是闫逊初,副主任委员为焦瑞身、盛祖嘉和王祖农;第二届主任委员为王祖农,副主任委员为郑振群、庄增辉和丁绍卿;第三届主任委员由王祖农连任,副主任委员是庄增辉、卜华祥;第四界改名为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是钱新民,副主任委员为卜华祥、阮继生和彭珍荣;第五届主任委员由钱新民连任,副主任委员有卜华祥、朱厚础、李广武;第六届主任委员为曲音波,副主任委员是沈萍、黄力、喻子牛和朱厚础。
      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三:
      1.通过组织学术活动等各种形式,推动我国微生物学科中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力地支持工、农、医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为此,我们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如“全国自养细菌学术讨论会”和“海洋微生物学学术讨论会”等。在本专业委员会下,先后成立分析微生物学、纤维素酶、支原体等学组。且于1989年总会决定将已逐步发展壮大的分析微生物学组扩大为专业委员会。
      2.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为此,基础专业委员会长期与普及教育工作委员会合作,自1984年起,先后共同主办了十一次“全国高等院校微生物教学研讨会”(后改称为“全国微生物学教学、科研及成果产业化研讨会”)。承办院校分别是:1984年复旦大学、1986年山东大学、1988年南开大学、1990年西北大学、1993年山东大学、1996年北京大学、1999年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新疆大学、2003年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2007年河南师范大学。分别就微生物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和科研成果、科研与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这种交流无疑对全国高校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积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
      3.寄希望于青年一代。为了使青年微生物学工作者更好更快地成长,于1992年成立了“青年微生物学工作者学科组”。第一届组长是苏文金,副组长为陈冠军和陶涛,第二届成立于1997年,组长由苏文金连任,副组长是陈坚、陈冠军和陈向东。分别由武汉大学(1992年)、山东大学(1997年)、无锡轻工业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2002年)承办了六届青年微生物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都开得生机勃勃,反映出青年人的朝气,为青年人提供了学术讲台,充分发挥了青年微生物学工作者的主动精神,一批青年科学家已脱颖而出,展现了我国微生物学迅猛发展的希望。
            我们相信在新一届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把我们专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做好。抓住学术活动、抓住教学、抓住人才,会对我国微生物学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帮助和促进。

        历史已经证明,基础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迟早会给技术、生产、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和影响。没有不断发展的基础科学的有力支持,就不可能出现当今世界科技的突飞猛进。所以说,基础微生物学是推动整个微生物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微生物学科中新技术、新发现、新产业的先导和源泉。基础微生物学科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整个微生物学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将与全国微生物学工作者一道为此而努力奋斗。

    二、组成名单

    主  任:曲音波           

    副主任:黄  力    邢来君  肖亚中  李 林      

    委  员:夏立秋  董兆麟  陈冠军  蔡敬民  张利平  肖  天  向  华  

    王  宾  袁  生  黄日波  陈向东  崔中利  李越中  袁正宏  

    谢建平  马延和  刘  方  赵立平  杨  谦  李华钟  陈有为  

    洪  葵      

    秘  书:林建群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12 点击: 195
    一、简介
            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微生物学会下设的分支机构,是从事工业微生物学领域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二级学术团体。秉承中国微生物学会的宗旨,本专业委员会团结从事工业微生物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科研、教育及情报信息等各领域的科学工作者,致力于推进中国工业微生物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发展,服务于企业和行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12月,第一届主任委员是秦含章,副主任委员朱宝镛和童村,第二届主任委员由秦含章连任,王岳、胡学智和高寿清任副主任委员;第三届主任委员为王薇青,副主任委员是胡学智、贺鹰抟和朱庆裴;第四届主任委员由王薇青连任,副主任委员是章克昌、童静萍和朱庆裴;第五届主任委员是朱庆裴,副主任委员是童静萍和章克昌;2002年3月选举产生的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是程池,副主任委员是陶文沂和杜连祥。本专业委员会一直挂靠在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
      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负责开展工业微生物学国内外学术交流,收集有关工业微生物学科技和经济信息,开展有关工业微生物学科学论证和咨询,提出我国工业微生物学发展政策和建议,接受委托承担有关工业微生物学科技项目评估、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文献和标准的编审等。1992年8月,为促进我国工业微生物领域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了“全国工业微生物新产品新技术成果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比较全面地反应了我国工业微生物学一些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科研和生产上的进步和发展。1994年8月,在大连市举行了“海峡两岸微生物技术产业化研讨会”,这是海峡两岸微生物技术领域同行专家第一次技术交流,在国内工业微生物领域形成较大影响,对促进两岸工业微生物技术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大会共征集了57篇论文,内容包括微生物技术各领域综述、微生物育种、酶的生产和应用、农业、医药和食品领域微生物技术以及其它相关技术。
      1995年10月,功能性食品已在国内引起广泛重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已成为食品工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促进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其产品更具科学性和功能性,工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发酵工程专业委员会在上海联合举行了“机能性食品和添加剂产业化研讨会”。
      2002年7月,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受韩国政府农林水产物流通公社的委托,在北京长城饭店举办了“韩国传统食品研讨会”,会议邀请了韩中两国资深专家对韩中两国的传统微生物发酵食品泡菜和腐乳的生产技术、营养成分和保健机理进行了学术报告和交流。来自国内12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名各界代表出席了会议。

    二、组成名单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12 点击: 165
    一、简介
            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中国微生物学会莫干山学术年会后,张宪武当选为首届主任委员。从此我国农业微生物学工作者的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国际交往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微生物学工作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重要活动有陈华癸教授和樊庆笙教授于1980年在南京农学院组织的全国农业微生物学师资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微生物学专家对来自全国各农业院校和研究单位的教师、研究生讲课,培养了大批教学科研骨干。
      1983年成立第二届委员会,樊庆笙任主任委员。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微生物研究逐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物固氮研究全面推进,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在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和利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以华中农大为代表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在以微生物推动的土壤物质转化和氮素循环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
      1987年成立第三届委员会,樊庆笙连任主任委员。同年召开了全国食用菌讨论会,为两年后在我国召开国际食用菌会议做了学术准备。1988年组织我国农业微生物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应用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会议。
      1991年成立第四届委员会,李阜棣任主任委员。1995年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土壤学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的相关专业委员会一起,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微生物肥料专业会议,针对当时国内微生物肥料产品的实际情况,会议顶着巨大的压力,为今后农业微生物的生产应用,维护科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6年成立第五届委员会,葛诚任主任委员。在此期间, 1996和2001年分别在南京和青岛组织召开了全国第8、9次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就土壤微生物学、生物固氮、菌根真菌、农业微生物生产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专业委员会一方面和兄弟学会的相关专业委员会联合活动,以扩大和了解相近专业的研究及应用动态。同时注意邀请国外同行及台湾同行参会。2001年第9次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促成了2002年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微生物资源与应用”讨论会。
    2001年成立第六届委员会,李俊任主任委员。
      历届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都十分重视推动学科进步,组织学术交流。多年来已召开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9次、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9次、全国菌根真菌学术研讨会7次以及食用菌学术交流研讨会多次。
      中国微生物学会的农业微生物学科技工作者还不断地与侵入农业微生物学领域的伪科学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捍卫了科学的尊严。
      近年来农业微生物产业与日俱增,较为突出的是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饲料等企业应用了微生物学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已达上百家。本专业委员会在发展农业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组成名单

    顾  问:葛  诚  杨苏声  喻子牛  

    主  任:李  俊

    副主任:孙  明  王  宾  朱昌雄  韦革宏  杜秉海

    委  员:李振高  陈三凤  钟增涛  李晓林  江木兰  杜秉海  朱昌雄  

    李友国  沈德龙  张玉忠  张金霞  左广胜  曹  军  韦革宏  

    谭志远  袁红莉  姜  昕  陈  强  郭春景  董鸣放  汪世华  

    李  力  张永升  彭  谦  唐欣昀  宋 渊  高俊莲  牛永春  

    范丙全  刘  杰  盛下放  闫艳春  王来福  肖 谦  崔宗均  

    禹 宙

    秘  书:姜  昕(兼)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1: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12 点击: 138
    一、简介
            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积极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团结广大专业工作者,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学术活动,在推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上做出了较大贡献。
      本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首任主任委员是谢少文,陈正仁和杨贵贞为副主任委员;1983年换届后,陈正仁任主任委员,闻玉梅、杨贵贞和孟昭赫任副主任委员;第三届主任委员是杨贵贞,副主任委员为章以浩、程松高和陆德源;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张嘉铭,副主任委员是陆德源和杨洪举;现任主任委员是关显智。本专业委员会现挂靠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回顾几届专业委员会走过的历程,我们有几点体会是很深刻的。
      一、首先要有一批热心于学会工作的带头人
      专业委员会由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学者及专业工作者组成,中心工作是如何推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但是,做这种工作还需要有热心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在这方面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七届理事会闻玉梅理事长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她不但为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大力发展团体会员和永久会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筹措学会基金,开展国际交流,以及提出对理事要进行业绩考核等,在任期间把学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我们在酝酿推选专业委员会成员时,一方面要看其专业水平,而且还要看其是否热心支持学会工作。这样,只挂名不干实事的人少了,大家都积极为学会工作献计献策。自1996年以来,我专业委员会主办了两次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我们的目标是把专业委员会办成一种学术型、高效型、团结型和节俭型的学术团体。
      二、挂靠单位的支持十分重要
      几年来,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得到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的大力支持,如配备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地点,在研究所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提供可能的资助,确保了会议按时召开,论文如期在杂志上发表,盛军所长和王鹏富副所长是我们专业委员会工作最热心的工作者和支持者。
      三、开拓进取,放眼未来,为使中国微生物学会走向世界而努力工作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一方面要联系国内外广大专业工作者,推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依靠我国的专业队伍,为推动中国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走向世界而奋斗。因此,在今后几年内,我们计划在国内组织1-2次大型国际会议,并积极组织专业委员会委员出国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与一些先进国家的学者和学术团体多接触,多联系,建立广泛的信息渠道。

    二、组成名单

    顾  问:关显智  杨洪举  谷鸿喜  查国章  刘晶星

    主  任:盛  军

    副主任:郭盛淇  严  杰  陈  则  瞿  涤  胡福泉  李  凡  谷海瀛  

    委  员:余  平  李晋川  李琦涵  王玉琳  沈心亮  郭立君  杨晓明

            陈  群  郑伯健  曾  明  罗  晶  吴  克  孟繁平  江振友

            杜  轶  邹全明  张凤民  赵蔚明  郭晓奎  郝淑美  洛淑萍

            张雪梅  江丽芳  李呼伦  夏忠弟  石艳春  唐家琪  施  维

            刘佳佳  徐志凯  陈新文  楚雍烈  陈锦英  李明远  单风平

            罗恩杰  张翠霞  董保科  白东亭

    秘  书:洛淑萍(兼)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1: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12 点击: 92
    一、简介
            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12月,成立后至1992年挂靠于江西省科学院,1992年之后挂靠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至今。历任主任委员有程绍迥、廖延雄、唐桂运、陈永僩,现任主任委员为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所长张仲秋研究员。
      二十多年来,在全国兽医微生物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学会总会的大力支持下,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开展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推动了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科研和教育的进步,进而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学术活动的开展,普及了兽医微生物学的知识,活跃了学术气氛,交流了信息,同时造就了一大批中青年兽医微生物学学科带头人。
      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为了交流科研成果,介绍科技进步展,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平均每两年单独或与其他学会或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一次学术会议,迄今已举办了9次学术会议。会议的规模逐年扩大,参加的人数逐年增多,论文的水平逐年提高,充分显示了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水平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首次学术会议于1984年在成都举行,随后分别于1986年在南宁、1988年在哈尔滨、1990年和1992年在长春、1994年在南京、1997年在北京、1999年在山东济宁和2000年在福州举行。每次会议均编有论文集,论文涉及兽医微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包括动物及人畜共患病原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的研究;主要畜禽传染病流行病学及诊断技术的研究;细菌及病毒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细菌、支原体和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等诸多方面。这些论文基本代表了我国兽医微生物学最新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某些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些已达到国际水平。这些研究成果为一些重要的畜禽传染病的防制提供了依据,为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疫情,制定对策提供了信息。
      在1992年举行的年会上,受农业部高教司的委托,还举行了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研讨会,对我国的兽医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材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对策和措施。随后的几次学术年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所有这些都对我国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回顾二十多年走过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令人难忘,令人欣慰,更令人奋进。在庆祝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50周之际,祝愿全国兽医微生物学界的同仁们在新的世纪里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为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愿我国的兽医微生物学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愿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不断壮大,走向成熟。

    二、组成名单

    主  任:于康震  

    副主任:陆承平  童光志  韩文瑜  杨汉春  

    委  员:崔治中  蔡一鸣  钱建飞  罗廷荣  庄向生  卫广森  余为一  

    柳纪省  何永强  郭万柱  田晋红  郭霄峰  赵祥平  张念祖  

    毕丁仁  沈志强  冯书章  涂长春  周继勇  焦新安  张改平

            蔡丽娟  王金宝  王文成  曾群辉  李晓红  张正海  王贵平  

    蒋玉文  王  琴  

    秘  书:蒋玉文(兼)  王  琴(兼)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1: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12 点击: 116
    一、简介
    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已经20多年了。其间召开了6次全国真菌学术研讨会,5次国际真菌学术研讨会,举办过多次医学真菌学习班。开展了国内、国外有关真菌学方面的学术交流,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问,促进了真菌学特别是医学真菌学在国内的发展、壮大,也普及了真菌学特别是医学真菌学的知识。使一大批医学真菌学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他们将成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带头人,促使我国的真菌学事业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国内第一次会议在南宁举行,包括医学真菌、真菌毒素、兽医真菌等。第二次会议在郑州举行,主要内容是真菌毒素。第三次在广东湛江市举行,是全国性真菌学和医学真菌学的大会,汇集了各方面专家。第四次在南京举行,邀请了泰国和意大利的两位专家讲演、交流。第五次是1997年在武汉举行,邀请了3位日本专家进行讲演、交流。每次都有新的论文进行交流,真菌学的水平逐年提高。1989年在桂林举行了一次亚太医学真菌学术研讨会,因故只有国内人员参加,但会议按照国际会议准备,开得十分成功。
    20多年来,中日真菌学方面的交流协作十分活跃。共在国内举行了五次中日国际真菌学学术讨论会。第一次会议于1987年在西安举行,当时到会的有许多真菌学界的元老,是第一次在我国举行的大型国际真菌学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第二次在北京举行,无论从参会人数还是交流论文方面均较首次会议增多,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第三次在杭州、第四次在珠海,在日本小川等教授的合作配合下,会议逐步走向正规的国际会议。同时,在小川教授的倡导下,还成立了亚太医学真菌学会,于1998年在印尼巴厘岛召开了首次大会。继而于2001年在昆明又召开了亚太医学真菌学第二次大会联合第五次中日国际真菌学会议,会议有6个特别讲演、7个教育讲演、3个特约讲演、16个研讨会、100多张墙报。无论是在论文水平还是在文章交流方面都达到了以往几次会议的最高水平。大家共同约定在2004年相见于泰国。
    在真菌学教育方面,多次举办医学真菌学习班。主要的是孙鹤龄教授主持的石家庄学习班和郭可大教授主持的北京学习班,前者请了全国著名的医学真菌学专家授课;后者请了两位美国专家前来授课。这些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者,许多成了接班人和学术带头人。
    历届的真菌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有郭可大、周与良、孙鹤龄、王端礼、李若瑜,他们联合全国著名专家,如齐祖同、秦启贤、吴绍熙、廖万清、郑岳臣、陈世平、刘维达、冉玉平等等共同合作完成各项工作。来自中国微生物学会总会和理事长的大力支持以及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追忆二十多年来走过的历程,令人难忘,催人奋进。衷心祝愿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继续大踏步前进,不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二、组成名单

    名誉顾问:吴绍熙  秦启贤  齐祖同

    名誉主任:王端礼

    主    任:李若瑜

    副 主 任:白逢彦  廖万清  刘维达  冉玉平  邢来君  郑岳臣

    委    员:曹存巍  陈江野  冯明光  关洪全  国立耘  韩  黎  郝  飞  

    金学洙  赖  维  李春阳  李东明  李明春  李少平  林俊萍  

    刘杏忠  刘  伟  陆  玲  骆志成 帕丽达.阿布立孜  索继江  

    孙秋宁  谭仁祥  王  丽  王家俊  王毓新  温  海  吴文平  

    席丽艳  徐纪茹  徐英春  杨发枝  杨国玲  张克勤  张晓昱  

    章卫民  赵俊英  郑小波  朱旭东  蒋伶活  金  城  朱  平

    朱立平  冉玉平

    秘    书:刘  伟(兼)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1: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

    一、简介
            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12月,首任主任委员是高尚荫,1983年学会理事会换届,由朱关福任主任委员。直到第八届理事会,邵一鸣接替朱关福任主任委员。本专业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及组织机构是:
      第一届 (1979-1984):主任委员高尚荫,副主任委员朱既明、王鸣岐
      第二届(1984-1987):主任委员朱关福,副主任委员郭辉玉、田波。设顾问委员会,下设基础病毒学、医学病毒学、干扰素学、生物制剂学、兽医病毒学、昆虫病毒学、植物病毒学和环境病毒学等学组。
      第三届(1987-1991):主任委员朱关福,副主任委员郭辉玉、田波、殷震。设顾问委员会,下设基础病毒学、医学病毒学、兽医病毒学、昆虫病毒学、干扰素学、生物试剂学、植物病毒学和环境病毒学等学组。
      第四届(1991-1996):主任委员朱关福,副主任委员郭辉玉、田波、殷震 。设顾问委员会,下设基础病毒学、医学病毒学、兽医病毒学、昆虫病毒学、植物病毒学、环境病毒学等学组。
      第五届(1996-2001):主任委员朱关福,副主任委员:邵一鸣、殷震、田波。设顾问委员会,下设基础病毒学、医学病毒学、兽医病毒学、昆虫病毒学、植物病毒学等学组。
      第六届(2001- ):主任委员邵一鸣,副主任委员祝庆余、金奇、盛军、金宁一、胡远扬、张霆和邱并生。设名誉主任委员、顾问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下设基础病毒学、医学病毒学、兽医病毒学、昆虫病毒学和植物病毒学等学组。
      本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作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的代表,参加了多次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IUMS)病毒学部的学术会议,同时参加该学部的工作会议。黄祯祥教授曾代表学会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本专业委员会和日本病毒学会建立了定期召开中日国际病毒学学术会议的合作关系,1992、1996、1999和2002年分别在北京、成都、长春和昆明召开了4次会议。
      国内的学术交流,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病毒学进展、国内病毒学科研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病毒学教学等。设置各学组后,由学组单独或与相关学会联合召开学术会议。从1984年以来,共主办过13次全国性会议,1986年开始的全国病毒学学术会议,至今已举办过5次。
      本专业委员会主持编写了《病毒名称》第二版,参加《微生物学名词》的编审,已分别于1987年和1988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时编辑了《全国病毒学研究调查表(一)》(1986)《全国病毒学研究调查表(二)》(1991)。

    二、组成名单

    顾    问:丁明孝  于恩庶  方荣祥  王  宇  王新武  卢天林  田  波

    华朝安  向近敏  庄  辉  朱宗涵  齐义鹏  朱宇同  张礼璧

    张权一  张远志  张楚瑜  李河民  李钟铎  陈秀珠  陈焕春

    陈鸿珊  俞永新  洪  涛  赵  恺  闻玉梅  候云德  耿运祺

    郭  仁  郭辉玉  陶佩珍  康来仪  章以浩  龚人雄  曾  毅

    谢天恩  廖延雄  薛凤举

    名誉主任:朱关福

    主    任:邵一鸣

    副 主 任:张  霆  祝庆余  金  奇  髙  福  袁正宏  金宁一  邱并生

    胡志红  胡远杨  张晓燕

    委    员:丁  翠  孔宪刚  王  哲  王佑春  江丽芳  阮  力  严延生   

    何士勤  何孔旺  何先保  吴立平  张  霆  张仲秋  张晓燕   

    李琦涵  李岩涛  李德新  杨志荣  邱并生  邵一鸣  尚  红   

    金  奇  金宁一  姚  堃  祝庆余  胡志红  胡远杨  荆  庆  

    贺  雄  钟  平  唐家琪  夏宁绍  徐志凯  袁正宏  郭万柱  

    郭德宁  钱  渊  戚中田  盛  军  符子华  髙  福  程由铨

    葛宪民  董小平  蒋  越  楚雍烈  貌盼勇  

    秘    书:张晓燕 (兼) 蒋  越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1: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12 点击: 123
    一、简介
            在具有历史意义的1979年莫干山会议上,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科学院院士魏曦等提议,中国微生物学会决定成立中国人畜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是当时学会所属8个专业委员会之一。1979年12月15日成立第一届专业委员会,魏曦任主任委员,董汉臣、盛彤笙、刘秉阳、刘瑞三等任副主任委员。1983年成立第二届委员会, 刘秉阳任主任委员,谢昕、于恩庶任副主任委员, 范明远教授任秘书。1987,刘汉明任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于恩庶、唐桂运等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刘秉阳、谢昕等任顾问, 并成立了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肠道微生物、兽医微生物学和微生态学5个学组。1991年,刘汉明连任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于恩庶、林继煌等任副主任委员。1996 年于恩庶、徐建国等任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范明远、林继煌等任副主任委员。2001年,新世纪首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后成立了第六届委员会。徐建国任主任委员, 于恩庶为名誉主任委员,林继煌、严延生、俞东征、温博海、严杰等任副主任委员。学组增加和调整为7个,包括细菌性疾病组、病毒性疾病组、螺旋体病组、立克次氏体和埃立克体病组、衣原体组、支原体组、寄生虫病学组。第六届委员的平均年龄小于45岁,体现了年轻化的特点。中国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是我国唯一从事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会员基本上是我国从事人兽共患传染病研究、预防和控制方面的专家教授。多年来,在组织学术交流,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各地实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肯定。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学进步,是中国人畜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的一贯传统。1979年10月,在魏曦、刘秉阳、董汉臣等老一辈专家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在福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专业学术研讨会。 此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人兽共患病病原学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学会为会员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讲台。 学术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很好地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23年来,先后召开了全国性人兽共患病病原学学术研讨会8次, 还召开了4届全国弓形虫学术研讨会、4届全国四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 2001年,召开了“新世纪首届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由本专业委员会和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成功地进行了人医和兽医两个不同专业领域间学术交流,对两个专业研究领域的知识技术互补、共同提高和相互协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目前, 传染病总的趋势是:大多数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少数传染病将被消灭, 但一些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 再度肆虐,新的传染性疾病陆续出现, 对抗生素耐药的病原性细菌日益增多。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较量非但没有结束, 反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30年来新发现的病原性细菌有嗜肺军团菌、空肠弯曲菌、伯氏疏螺旋体、O157:H7大肠埃希氏菌、O139血清型霍乱弧菌、幽门螺杆菌、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等;新发现的病毒有HIV病毒、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新型肝炎病毒等。 重新抬头的病原性细菌有A群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鼠疫耶尔森氏菌、沙门氏菌、淋病奈瑟氏菌等。 在新发现的传染病中, 相当一部分是人兽共患病。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复杂,人兽共患性疾病的研究、预防和控制,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如果从生物安全的角度考虑,人兽共患性病原微生物的问题就更加不容忽视。中国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决心联合人、兽两方面的专业力量,积极组织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我国的相关研究和疾病控制工作的水平,争取早日跨入人兽共患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服务,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组成名单

    名誉主任:于恩庶

    主    任:徐建国

    副 主 任:严延生  万康林  温博海  严  杰  梁国栋  吴移谋  徐志凯

    任  军  王国治  焦新安

    秘    书:万康林

    委    员:安  静  陈  恬  崔步云  戴建荣  邓艳琴  董兴齐  端  青

    范伟兴  干小仙  高  谦  郭晓奎  海  荣  胡  野  胡万富

    黄复生  黄跃龙  姜永强  蒋秀高  景怀琦  李俊华  梁未丽

    刘明远  牛安欧  潘秀珍  齐顺祥  石  荔  唐  青  唐浏英

    汪世平  王长军  王定明  王健伟  王化彬  王世文  王显军

    王中全  王祖郧  文心田  吴益民  谢淑云  徐  苗  杨晋川

    杨占清  叶长芸  阴赪宏  俞东征  张海林  张丽娟  张万江

    张秀春  张之伦  周卫川  周育森  朱凤才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1: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微生物学会分子微生物学及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12 点击: 130
    一、简介
            分子微生物学及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是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于1983年成立的。原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焦瑞身先生是第一任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根据我国在这一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互相学习,了解这一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找出我们在技术上的差距,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迎头赶上,使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现任主任委员是朱宝泉。现在该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在20世纪80年代,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逐渐成长为微生物菌种选育的一门新技术,由于它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操作较为简单,一般装备的实验室都能进行。为了推动这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我们先后举行了两次全国性的原生质体学术讨论会,把这一技术介绍给国内从事微生物菌种选育的同行,使大家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这门技术,推动了我国在微生物菌种选育领域的技术进步。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基因克隆技术的逐渐成熟,它们在工业菌种改良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放线菌既在工业生产方面有重要作用,又是对多种生命活动进行基础研究的良好材料。因此,在国际上定期举行放线菌生物学大会(ISBA),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促进对放线菌的研究和开发。中国微生物学会有幸成为第十届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而我们专业委员会成为这次国际会议的主要组织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于1997年5月27日至5月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地举办了这次国际会议,迎接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354位(国外230位)科技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就12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共有86位学者进行了小组报告,230篇论文进行了墙报交流。通过这次国际会议的交流,不但使国外同行了解了中国放线菌研究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获悉了许多国外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推动了我国放线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目的。而且,利用这次会议节余的部分经费,资助四位中国学者参加了二年后在希腊召开的第十一届ISBA会议。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与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于2001年10月在上海共同举办了第九届抗生素(微生物药物)学术讨论会,总结和交流了上世纪微生物药物研发取得的成果,加强了不同专业边缘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使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2005年,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主办,我们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福建微生物研究所协办的第五届国际工业微生物和生物技术研讨会于6月27日~29日在上海希尔顿饭店顺利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一共有104名注册代表,其中53名来自海外,他们中包括国际工业微生物领域的泰斗、美国科学院院士Arnold Demain以及美国Cetus公司的创始人Ronald Cape和Merck公司的前副总裁 Steve Drew。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杨胜利院士、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上海市科委李逸平主任以及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朱宝泉院长出席了本次会议。这些专家和领导都做了大会报告或致词,另有42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分5个主题(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酶以及初级代谢产物的生产和应用,天然产物以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生物加工与人类,药物与生物医药的发现与开发)就工业微生物领域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学术交流,还有20多篇论文作了墙报展出。与会代表普遍感到受益匪浅,认为将会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工作。

    2007年,由我们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主办、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承办,在上海举办了“全国微生物分子改良及成果产业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物企业公司百余名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济济一堂,展示和交流各自的科研进展、互相请教并谋求各方面的合作。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共进行了27场学术报告,另外还提交了51篇论文摘要进行学术交流。本次会议可以用“小而精”来描述,表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报告水平高。与会专家都十分珍视这次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自己课题组近期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很多刚刚获得且尚未发表的成果。无论是在DNA硫化修饰、线性质粒复制、代谢调控模型、生物合成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基因(组)改组、化学生物化学结构改造、晶体结构基础上的定点突变、组合生物合成等新技术使用和发展方面,都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分子微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和飞速发展;二是表现出微生物分子改良产学研的结合密切、上下游的有机互动。原本侧重上游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开始关注下游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定向解决,专注下游生产开发的技术人员开始寻求上游基础研究手段的支持。三是关注的微生物类群及其产物类别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作为抗生素主要来源的放线菌外,真菌、粘细菌、酵母菌等方面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传统的井冈霉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等的生物合成研究和代谢工程改造仍是研究的重点,但是粘细菌来源的埃博霉素和真菌来源的紫杉醇则成为本次会议的新宠。其他微生物重要产物如硫腺苷甲硫氨酸、酰化酶、脂肪酶、精氨酸脱亚氨酶等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四是参会人员的年轻化。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5-45岁之间,而且有多名在读博士生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相仿而年轻的年龄使得大家更容易交流,此起彼伏的提问使得整个会议的学术气氛热烈而欢快,也对未来我们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活动充满期待。

    2009年9月,我们又将迎来第十五届国际放线菌生物学大会(ISBA’15)在上海的召开,预计将有500多名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出席这次盛会。我们专业委员会将一如既往,我们愿在学会的领导下,继续加强我们专业委员会学科和专业技术的国内外交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二、组成名单

    主    任:朱宝泉

    副 主 任:覃重军  白林泉

    委    员:冯家勋  胡昌华  姜建国  李华钟  李越中  刘  文  沈  萍  

    谭华荣  唐  莉  夏焕章  徐丽华  杨克迁  杨蕴刘  张部昌

    张  华  张惠展  张利平  赵  平  郑  卫  朱旭东  朱春宝

    秘    书:朱春宝(兼)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站内搜索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
    !4!
    • 电话咨询

    • 13720223167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工业网 ( 浙ICP备12009778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