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前天 10:49 |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楼主 |
发表于 2008-6-9 11: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12 点击: 120
一、简介
二十世纪末,随着生物工程的迅猛发展,作为生物时代的一个重要领域-酶工程专业也应运崛起,为紧跟国际步伐和国内新需求,一批批生化学家和化学家以敏锐的洞察力投向这一新领域,他们也深感十分必要组织起国内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在中国微生物学会领导下,在著名的邹承鲁院士、张树政院士和国内著名酶学界教授专家鼎力支持下,全国专家在1988年云集桂林会议,一致通过组织能团结广大同行的酶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决定,1989年7月被正式批准成立了国内唯一的酶工程专业委员会。
在酶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前,自1970年开始,在酶制剂工业的基础上,国内酶工程事业只局限于蓬勃兴起的固定化酶及细胞的研制和应用,以及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反应器研制、天然酶或变异育种的酶制剂工业,在1978年和1988年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生物催化剂学术会议,已有大量成果问世。这些工作,为中国酶工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酶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两个月后,立即组织了由十二位专家组成的酶工程代表团参加了1989年9月在日本贤岛召开的第十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与日方确立了每两年一次的中日双边酶工程学术讨论会,并积极组织学者参与每两年一届的国际酶工程会议,中国酶工程事业融入了澎湃的国际潮流,走向了世界。
在这十三年中,不定期召开了三次大型的全国酶工程学术讨论会(1991,1993,2000年),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筹划及布局酶工程新战略和新生长点,又相继召开了二十一世纪酶工程研讨会(1999年)及酶学与酶工程发展方向讨论会(2001年),这对促进本世纪酶工程事业的正确定位,紧跟国际热点是十分及时而有帮助的。为了使科研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科研与产业化搭桥,最近我们首次组织了全国生物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会议(2002年),也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在国际酶工程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自1990年开始,一直不间断地成功延续着两年一次的中日双边酶工程讨论会。今年9月,成功召开了第七届中日双边酶工程讨论会,带动了两国酶工程研究合作及人员交流。我们也积极参加每两年一届的高水平国际酶工程会议,从1987年第九届国际酶工程会议开始,直至2001年第十六届国际酶工程会议(共八届),我们均组成中国代表团积极参加了会议,获得了酶工程研究中十分有用的内容和信息、新生长点、热点及创新性研究思想和方法,对推动我国酶工程进一步拓展深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起到了确切的效果。同时也扩大了我国酶工程研究的影响和确立了我们的国际地位,尤其是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酶工程会议,由俞耀庭和黎高翔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会议,在大会上,以邹承鲁、张树政、田波等八位酶工程学家在大会上做了特邀报告,展示了中国酶工程研究的丰硕成果,得到了国际上的好评,对国际同行产生了很大效应,会议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功,是前所未有的。自十三届至目前十六届国际会议,我国一直有代表被推选为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参与国际酶工程会议的组织工作及主持大会部分会程、我们已占据了国际酶工程的实力地位,每届均有较大量的中国论文参加会议,这并非是偶然的。
在十三年中,我们主持、组织及参加了国内、国际双边及国际高层会议共22届次,显示了我国酶工程界团结一致,共同合作,朝气蓬勃,努力奋进的优良学风和特点,这与全国同行的一致鼎力支持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在全国我们已建立了一支强凝聚力的学术社团队伍,对本专业的发展是充满活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前途是光明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交流,我们已将酶工程研究与开发扩展到了许多创新性领域,并深化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水平上,这与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前(1989年前)的酶工程水平是有明显差别的。例如:
一、酶的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是酶工程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使用酶定向进化技术,酶基因克隆、重组杂交及融合技术,DNA重排和高通量筛选技术,可获得自然界不存在的新酶或种类繁多的、高稳定性、高产量、具有多功能及优良特性的人工进化酶,其中对大量天然蛋白质的DNA测序技术,建立大量蛋白质基因库,为杂交提供重要信息,通过计算机模拟,从头设计及合成全新的非天然有用酶已成为可能,此外,利用天然酶的多样性,通过靶子基因的定点突变,噬菌体展示技术,结合化学修饰技术赋予酶的新结构、新特性,改进酶的催化功能,使酶制剂工业带来了一个新时代,许多成果已应用于工业、农业,显示出很好的效益。
二、开辟了抗体酶(Abzyme或Catalytic antibody)核酶(Ribozyme)及人工酶(Synzyme)等目前酶工程的一个前沿领域,这些工作打破了酶的传统概念,这类酶对防治植物及人畜病毒病、艾滋病、遗传病及癌症将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三、酶或微生物法转化,拆分合成手性药物及精细化合物是酶工程的新热点,酶法合成引入到有机合成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革命,而非水相生物催化反应体系的建立,探讨酶与底物作用的空间结构关系,利用酶区域、位点、立体的选择性,进行酶的选择性定向调控,可使生物转化效率成倍增加,反应平衡方向改变,酶法合成生物功能分子非天然有用物质和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已成为可能,这是目前最活跃的一个新领域,会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酶法分析在临床诊断、环境及药物检疫分析、生物传感器技术亦已进入到酶分子水平阶段,如融合酶、生物芯片、酶光循环放大、提高酶的催化灵敏度及稳定性,改造酶蛋白的光学和电化学活性,以及酶固定化的空间定向,并探讨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设计新型活性蛋白已经显露出可喜的应用前景,生物芯片的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也将到来。
五、酶及菌剂在环境检测治理与保护亦正在受到人们的注意。酶及微生物处理工业污染物、农药、污水及重金属污染等,与固定化技术和反应器研制相结合正在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糖工程学科亦已成为生物技术的前沿课题,阐明糖基转移酶、糖苷酶的作用机理、糖链的生物合成,阐明糖链作为生物体功能信息分子参与生命过程的调控,糖药物的生产及疾病治疗机理,已经受到人们的注意,也是一个新生长点。
酶工程的发展是迅猛的,二十一世纪酶学与酶工程必然会走向分子水平深化境界,无论在理论上和应用上将有更大的革命性成效。
二、组成名单
顾 问:张树政
名誉主任:黎高翔
主 任:金 城
副 主 任:张先恩 黄日波 马延和 冯 雁 杨 晟 魏东芝
委 员:金 城 张先恩 黄日波 马延和 冯 雁 杨 晟 魏东芝
曲音波 吴松刚 谭天伟 姚 斌 徐 岩 金凤燮 林章凛
邢新会 林 影 侯炳炎 霍兴云 张卫红 段 钢 过鑫富
胡洪清 丁春华 郭庆文 杨立荣 陈冠军 孙志浩 华子春
李正强 肖亚中 汪 钊 姚冬生 刘大岭 杨顺楷 张学忠
郑裕国 赵开弘 黄建忠 袁 生 夏春谷 卢向阳 谢达平
迟乃玉 董志扬 汤 鸣 郭 勇 钱世钧 吴 克 吴建新
刘幽燕 汪世华 史建国 华 玲 冯家勋 周长林
秘 书:欧阳浩淼 明 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