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发酵工业论坛专家群简介! 发酵原料样品在线申请! 2016食品与医药发酵产业联展
发酵企业数据库,火暴抢购中! 大量发酵技术文献免费下载 发酵工业网专家组,技术服务内容
发酵人才招聘! 美谷分子仪器高效微生物筛选技术资料下载! 《发酵科技通讯》杂志及年会征稿要求!
查看: 6322|回复: 0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2008年科研人员招聘启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49
  • 签到天数: 192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7-11-24 11: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100系列生物传感分析仪快速、精确测定葡萄糖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2008年科研人员招聘启事
    地点:北京  点击量:242
    发布时间:2007-11-23 10:21:10


    致应聘者的一封信
    尊敬的应聘者:

    您好!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热忱欢迎您的加盟,请您按照下列步骤进入申请程序:

    ①登陆网址http://www.ipe.ac.cn,访问我所主页,对我所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②按照我所2008年招聘启事中公布的各岗位对应聘人员的任职要求,根据您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您适合的岗位;

    ③应聘职工者填写“科研人员应聘申请表”(在我所主页下载www.ipe.ac.cn∕表格下载∕人员应聘申请表∕科研人员应聘申请表);应聘博士后者填写博士后申请表(在博管会网站下载,www.chinapostdoctor.org.cn ),并根据申请表中的要求准备其它材料;

    ④请您在2007年12月21日之前将申请表及上述材料寄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1号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人教处  李理收,邮编:100080。


        联系人:李 理(010-82620867)     lili@home.ipe.ac.cn

        祝您心想事成!

        1. 多相复杂系统和多尺度方法学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李静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男,1956年生。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年获本所博士学位后赴美国纽约市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化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职务。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颗粒流体两相系统量化设计和放大的研究,致力于气固两相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和多相复杂系统的研究,包括多相流动、煤燃烧、计算机仿真、多尺度方法。198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 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人)。开发的抑制氮氧化物排放、无烟燃煤技术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获2001年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获奖人)。他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目前兼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还兼任著名国际期刊Powder Technology编委和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的国际顾问组成员,国际循环流化床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硕士以上学位,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优先考虑专业: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数学;有MPI、OpenMP或并行编程等经验者优先。主要负责大型集群并行系统应用软件开发、日常运行维护与使用管理。软件开发方向主要为高性能并行数值计算,网络通信编程。协助指导有关方面的研究生。

        2. 材料化学与应用技术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陈运法: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5年3月生。1984年获河北矿冶学院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科院化工冶金所硕士学位,1993年获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德国新材料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过程工程所副所长,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协会高技术陶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颗粒协会常务理事、《过程工程学报》副主编、《中国颗粒学报》编辑、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研究方向为材料化学与应用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为纳微粒子的结构调控与工艺设计、颗粒组装技术与纳米结构功能材料研究、环境净化材料的研制、新型节能材料与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国际邀请报告15次,申请发明专利13项。现在承担国家“973”课题1项、“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1项、中科院方向性课题1项、科技部其它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自然基金课题3项、企业合作课题5项等。在学博士后2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5名。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材料学或者化学工程专业,从事化学气相沉积、气相法合成材料工作,有数学、模拟背景者优先考虑。

        需求博士后2人,要求如下:

        与本课题组相关的专业背景。

        3. 无机功能材料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王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创新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讨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年度Center for Crys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ulty of Engineering, Yamanashi University外部评估委员。1994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7年7月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10月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赴日本留学,于2001年获日本国立山梨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4月-2001年12月,日本高知大学理学部非常勤讲师;2001年12月-2003年3月,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催化剂研究室研究员;2003年4月-2004年1月,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4年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主要从事先进无机功能材料,特别是环境和能源领域中重要的高效催化材料、分离材料以及储能材料的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SCI引用二百余次;申请专利5项;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次,国内会议邀请报告3次;连续荣获1999年度与2000年度日本科学协会SASAKAWA科学研究奖励基金,日本山梨工业会2000年度海外研究发表奖励基金,2003年度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国人博士后研究员科学研究奖励基金,日本陶瓷协会第42届基础科学讨论会2004年世界青年学者研讨会优秀讲演奖,2005年度日本陶瓷协会21世纪纪念国际交流个人冠名奖:仓田元治奖。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有从事纳米材料或催化材料的研究经历和背景,独立工作能力强,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和较强的英文写作能力。

        需求博士后1人,要求如下:

        与本课题组相关的专业背景。

        4. 多相反应与材料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朱庆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9年5月生。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1994年8月在本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7月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8-2000年在日本九州工业技术研究所工作;2000年3月至2002年3月在荷兰安德霍芬技术大学做博士后,于2002年3月底通过中国科学院的"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回国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纳微粉体的合成与结构调控、能源转换材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系统、全陶瓷牙科材料、流化床反应器在材料制备与资源高值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接受论文39篇、国内学术期刊发表/接受论文24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欧洲发明专利1项。现任Particuology(中国颗粒学报)编委,《过程工程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具有化学工程、能源化工、催化反应相关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科研报告写作能力,发表过优秀的学术论文,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及较强的责任心和强烈的科研兴趣,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需求博士后1人,要求如下:

        与本课题组相关的专业背景。

        5. 计算机化学与过程模拟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温浩: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57年12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计算机与应用化学》主编。1987至1990年分别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和丹麦技术大学任客座研究员。多年从事化学数据库、分子和材料的计算机模拟、化工流程模拟的研究,曾主持建立了我国的工程化学数据库系统,编著出版了化工界权威数据手册DECHEMA Chemistry Data Series第XIV卷,发展了基团贡献法状态方程、微扰硬球链状态方程、汽油抗爆性能氧化反应机理模型、有空间约束的耗散粒子动力学等多种计算机模拟方法,开展了润滑油分散剂分子设计、天然气-煤共气化制合成气、重质烃裂解制低碳烯烃、天然气水合物分子模拟、过渡金属络合物选择性分离烯烃等一系列应用研究。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应用化学或化学工艺专业,具有从事化学化工科学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的经历,掌握Gaussian、Materials Studio等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

        6. 能源环境与绿色冶金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郭占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博士,44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中科院过程工程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工作,199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获得Materials & Minerals & Mining学会的Billiton Gold Medal奖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60多篇,发明专利10多项。在学术团体中,任北京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钢铁>和<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冶金过程和煤炭能源转化过程物理化学、金属矿物资源高效冶金技术。从能源、资源、环境角度出发,研究冶金及能源高效转化新方法新理论,例如煤基熔融还原炼铁、难处理矿物的冶金技术、电化学冶金、煤的催化燃烧、煤-天然气共转化。曾承担“超重力电化学反应及电沉积金属材料”等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粉煤催化燃烧”国家“863”课题、“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国家“攀登”项目等。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硕士以上学位,化学、仪器分析专业(或相近专业),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有相关仪器使用及管理工作经历的优先考虑;具有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

        7. 能源转化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林伟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56年2月生。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1984年在该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化工系获博士学位后在丹麦技术大学任助教授、副教授。在荷兰、丹麦期间,主持、参与欧盟及荷兰、丹麦国家研究项目7项。199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工程",获"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根据固体燃料的转化特性,研究其热转化的内在机理和转化中效率、污染、运行之间的耦合问题和解耦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研究开发新技术。如,煤的梯级高效、洁净转化技术(煤拔头工艺)、生物质高效转化为液体燃料新技术、生物质燃烧发电技术、新型固体垃圾焚烧技术以及固体燃料在热转化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机理和防治方法。目前承担973、863、重点基金等多项国家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三次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最佳论文奖。与国外科研单位和大学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现任《过程工程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编委、中国颗粒学会理事。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有工作经历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考虑),化学工程或燃料化学专业。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分析仪器,能够根据需求,建立分析方法。能够独立承担生物质转化、煤化工、精细化工、液体燃料等方向的研究课题和项目申请者优先考虑。

        8. 先进能源技术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许光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客座教授,日本株式会社IHI客座主任研究员。1967年4月生。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同获工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本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6月至2006年9月工作于日本与德国,曾依次在日本Gunma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任日本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NEDO)产业技术研究员,在德国Technical University Hamburg-Harburg进行洪堡学者研究,在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IHI)基础技术研究所任代理课长研究员,2006年通过“百人计划”回国工作。发表各种论文100多篇,其中SCI索引论文50多篇,被他人SCI索引论文引用100多次,申请国际专利三项,日本专利14项,国内发明专利7项,获2001中科院科技发明一等奖,2003全国优秀发明专利奖等。目前研究先进能源技术工艺,反应器,催化剂,分析测试方法和相关的流动传递基础,具体包括:(1)煤的高值化综合加工,涉及联合煤转化工艺、低污染高效率工业锅炉、宽煤种中小型气化炉、和热解油高值化利用;(2)生物质能技术,涉及煤-生物质混合燃烧设备、燃烧解耦新型气化、和无催化高温改质;(3)应用催化,研究开发合成气利用,生物炼制等方面的催化剂,反应器和催化转化工艺;(4)新型分析仪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于能源转换研发工作的新型反应测试与分析仪器。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硕士以上学位,热能工程或能源化工专业,具有从事过程及系统模拟(特别是煤转化利用过程)、进行过小型至中试规模热态试验系统设计、调试和运行的经历,英语基础较好。

        需求博士后2人,要求如下:

        1. 热能工程专业,负责协助课题组目前正在进行的基于热化学方法的能源转化中试工程的研究工作。

        2. 应用催化专业,负责烟气脱硝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开发或多功能燃气/合成气的净化技术研发工作。

        9. 钛资源综合利用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袁章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3年7月生。1983、1988和1993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在北京科技大学任副教授。1996年在日本JICA九州国际中心等地进修,1997-2000年在九州工业大学任讲师,2001年入选为“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回国任本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2008年在东京大学任客员教授。与日本合作进行了高温熔体表面张力和界面现象、微重力材料科学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攀登计划“熔融还原炼铁法”、“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负责完成了二十余项科研项目,3项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5次;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EI收录60余篇;SCI收录4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达150次;出版专著2部;已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15项。目前研究课题:资源综合利用包括氯化法钛白和海绵钛;稀土及高温熔体的物理化学;微重力环境下材料的界面现象;钢铁冶金与化工用反应器及喷枪的研制和生态过程工业的节能环保与CO2利用技术。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硕士以上学位,化学工艺或化学与冶金工程技术专业,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拟从事科研工作并兼任部分行政管理工作。

        10. 生物产品制备与提纯技术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苏志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54年7月生。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国际期刊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 Biotechnology和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编委。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85),荷兰Delft大学博士后(87),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访学者(90,92)。1994年进入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方向为生物产品制备工程,主要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修饰和稳定技术和制备过程优化。已承担和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人工血液代用品的研制》、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新技术》、国家八六三计划生物领域项目《产品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技术平台》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0 篇, 国际会议论文35篇。

        需求工作人员2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有较好的生物化学或生物化工基础者优先考虑。

        11. 发酵清洁生产与光合反应工程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丛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9年7月生。研究方向为发酵清洁生产与光合反应工程。研究发酵工艺调控、元素循环、新分离技术、废水资源化等技术,实现大宗发酵产品的清洁生产;研究微藻大规模培养反应器、二氧化碳传递、光合作用调控、微藻采收和后加工技术,实现人工生物固碳。目前主持973课题“硫化矿生物预氧化体系复杂界面作用”和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发酵产品提取中的酸碱再生技术”,承担生物催化973项目中的“生物转化过程中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工艺”部分、863重点项目中的“味精清洁生产新工艺”和863目标导向课题中的“乳酸清洁生产新工艺”。1999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研制的系列光生物反应器2001年获九五攻关成果认定;合作研究的成果“乳链菌肽的研究与开发”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新专利6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国际专利1项,申请实新专利2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0余篇。

        需求博士后2人,要求如下:

        1. 为人坦诚、敬业、有团队精神;具有化工系统工程专业背景;有较强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从事过流程模拟或生物化工研究的优先考虑。

        2. 为人坦诚、敬业、有团队精神;具有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专业背景;有较强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从事过微藻或代谢工程研究的优先考虑。

        12. 酶催化工程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王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生于1964年8月25日,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95年获美国塔TUFTS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研究以生化工程为主,着重酶的应用与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了近三十篇SCI收录的学术论文。尤其以对纳米酶催化的拓展和开创新型界面生物催化方面成就引同行所注目,SCIENCE 和 C&EN都曾专篇报导评论。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青年教授成就奖。2004年12月至今任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学术兼职:任Applied Biochemistry & Biotechnology;Biotechnology & Bioengineering,China Particuology,以及《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以酶催化工程和纳米科学为核心进行针对在生物化学合成、制药、绿色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制备、生化仪器微型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广泛用途的基础性探索研究。 近期具体工作尤其致力于新一代高效纳米酶催化工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并把纳米酶催化率先拓展到多酶反应体系,通过纳米结构来调整和控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因而实现诸如辅因子循环再生等复杂的系统反应。目前主持承担多项国家和中科院重要研究项目。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生物化工、化学工程或其它相关专业,发表一定数量的英文科技期刊文章,具有一定的酶催化工程或蛋白质分离纯化研究经历。

        需求博士后1人,要求如下:

        与本课题组相关的专业背景。

        13. 环境生物技术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刘春朝: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9年2月生。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系,1994年获山东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学位,1998年-2003年分别在日本、美国和加拿大从事科研工作,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进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植物化学工程和工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探索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生物转化与催化以及新型生物反应器系统的研制、放大和过程优化控制。已承担美国NASA和USDA,日本文部省和学术振兴会、加拿大NSERC、中国科技部等多项科研任务,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授权国家专利5项。

        需求工作人员3名,要求如下:

        1. 博士学位,具有分子生物学或基因工程专业背景,在专业领域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2 篇以上,要求有较强的独立科研工作、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和中英文写作/表达能力。

        2. 博士学位,具有微生物工程或生物化工专业背景,在专业领域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3 篇以上,要求有较强的独立科研工作、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和中英文写作/表达能力。

        3. 硕士学位,熟练掌握液相/气相色谱使用和分析测试技术,要求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验室日常管理、中英文写作与表达能力。

        14. 纤维素生物技术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陈洪章: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1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定陶县,1983年7月获得南京林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91年7月获得山东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4年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论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8项。已培养6名博士、13名硕士,(2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博士后3名。目前主要致力于纤维素生物技术的研究,以新型固态发酵和原料组分分离为核心,充分吸收分子生物学和工业生态学的新思路,研究纤维素生物技术的基础和关键技术平台问题。

        需求工作人员2名,要求如下:

        1. 博士学位、生物化工或纤维素生物技术专业;有兴趣从事从生物技术角度研究纤维素酶解发酵过程,探索降低纤维素发酵乙醇成本的新途径的工作。

        2. 博士学位、生物化工专业;有兴趣从事进一步探索外界周期刺激对生物反应的影响,以及宏观工程因素与微生物代谢之间的关系的工作。

        需求博士后2人,要求如下:

        纤维素化学或制浆造纸专业。

        15. 植物细胞工程与天然产物生物炼制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赵兵: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6年2月生,1986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1989年在中科院过程工程所获硕士学位,并获首届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后留所工作,2000年在该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工程及天然产物生物炼制研究,涉及珍稀濒危中药材、石油植物等遗传转化、分子标记育种,规模化组培快繁和人工种植,组培苗病毒检测及化学指纹和DNA指纹评价,天然产物的规模化提取、分离及其高效耦合集成,天然产物结构修饰,生物催化转化,生物燃油制备新方法和新设备,生物农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负责和承担多项国家863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际合作及企业合作课题等。已获国家科技部登记成果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申请专利23项,获授权专利16项。培养硕士生6名,培养博士生4名。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生化工程或化学工程专业,要求有独立从事天然产物研究开发的实际经验和业绩,基础知识扎实,熟悉各种提取、纯化技术、设备及检测仪器;具有优秀的品德、很强的团队精神、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现场出差者优先考虑。

        16. 生物膜分离技术与应用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万印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6年2月生。198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 分别于1988、1993年获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化工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曾任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7月起在葡萄牙国家土木工程实验室、英国伯明翰大学从事地下水污染模拟与控制研究,1999年至2004年赴牛津大学访问和工作。2004年1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任职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988年起,一直从事膜技术(超滤, 微滤及液膜)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探索膜过程的关键技术(强化传质,膜表面改性, 膜污染控制, 高效液膜用表面活性剂等)及在清洁生产,生物分离与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承担或作为骨干人员参加并完成了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欧盟合作项目二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撰写了2本中英文学术专著中的2章,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0篇,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目前研究方向为高效膜过程及其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探索新型高通量、高选择性膜技术分离、纯化药用蛋白质及天然生物活性物质; 高效膜生物反应器(MBR)的设计、优化及其在细胞、组织培养与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需求博士后1人,要求如下:

        纤维素化学或制浆造纸专业。

        17.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以生化分离介质作为主要产品方向,重点开发蛋白和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技术,服务于广大的天然产物提取和生物制品的生产厂商和科研院所,为客户提供从实验室到工业规模的分离介质和设备,并着重解决生产企业后续分离纯化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本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相互协作,形成一个生物产品制备过程理论、应用和开发的基地,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各企业委托项目及技术转让项目,技术应用推广60多项。

        需求工作人员3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生物化工、高分子、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有研发经验者优先。

        18. 绿色过程与工程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张懿: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过程与环境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女,原籍辽宁辽阳,1939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89-1991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合作研究环境化学与材料工程。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环境和轻纺学部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为我国绿色过程工程研究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八十年代初开拓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交叉综合研究的新方向,提出资源再生循环与废弃物无害化技术耦合的污染防治路线,建立了系列新技术和优秀示范工程,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九十年代初,率先由工业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清洁工艺与源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主持我国第一个清洁工艺国家攻关和863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非常规介质高效、清洁转化矿产资源的绿色化学化工新过程,已在铬盐重污染行业取得应用突破,并拓展为清洁转化多种两性金属资源的普适性新理论和共性技术。为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拓者之一,国家循环经济规划主要专家。对我国传统产业绿色化提升和工业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主要从事资源利用绿色过程与环境工程方向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1988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中科院首届十大女杰称号。200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人事部授予她的研究群体先进集体称号。发表论文170多篇,专著合著9部,申请和授权专利34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8名。

        需求工作人员4名,要求如下:

        1. 硕士以上学位,工程设计、清洁工艺专业,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2. 硕士以上学位,循环经济、清洁工艺专业;

        3. 博士学位,环境工程专业。

        4. 博士学位,环境工程专业。

        需求博士后2人,要求如下:

        化学工程、有色冶金专业,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工程经验者优先。

        19. 绿色化学与技术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张锁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4年11月生。“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绿色化学工程与技术”创新课题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离子液体的应用基础研究及绿色过程集成。1994年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95年在北京化工大学作博士后,1995-96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在日本留学,1997年加入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1998年起任高级工程师。2001年回国,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在离子液体的基础、应用及绿色集成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致力于发展离子液体的DPPAI平台,包括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Design)、结构-性质(Property)、规模化制备(Preparation)、工业应用(Application)及绿色过程集成(Integration)。建立了离子液体的规模化制备装置,研究开发基于离子液体的清洁工艺技术。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省部级、国际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等10余项。迄今共发表论文50多篇, 被他人多次引用;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

        需求工作人员2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化学、化学工程、能源化工、环境工程、催化反应和分离工程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优秀研究论文和科研报告的写作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以及强烈的科研兴趣。

        需求博士后2人,要求如下:

        化学、化学工程、能源化工、环境工程、催化反应和分离工程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优秀研究论文和科研报告的写作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以及强烈的科研兴趣。

        20. 化学反应工程与多相传递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杨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71年8月生,江苏睢宁人。现任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化学反应工程、多相传递与生物冶金”课题组组长。1993年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毕业并攻读硕士,1998年获博士学位,导师为时钧院士和徐南平院士。1998-2000年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后,在陈家镛院士和毛在砂研究员指导下,从事多相过程数值模拟和反应工程研究,获首届“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资助。2005-2006年美国康乃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李氏基金资助)。1999年获原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A类),2006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章,申请发明专利5项。研究方向:化学反应工程、多相流体力学、多相传递过程、微生物冶金和湿法冶金。将多相流体力学、传递原理、热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用于复杂多相体系的化学反应工程基础研究,对搅拌槽反应器、环流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生化反应器、膜催化反应器等多相反应和分离设备内的流动、传递和反应的机理及规律进行较深入研究,并发展多相流动和传递过程的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参加过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及“863”项目的研究。参与完成重大基金子课题“络合催化α-烯烃氢甲酰化的反应工程研究”,主持完成重点基金项目“复杂多相新化工过程的化学工程特性研究”。现负责1项“973”课题(煤直接液化的反应工程学基础研究)和1项国家基金。

        需求博士后1人,要求如下:

        化学工程或者流体力学专业,有数值模拟的研究经历,优先考虑编程能力强、会并行计算或者有工程经验者。

        21.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李志宝:研究员。男,1962年11月生。于1987年获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98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加拿大McGill大学湿法冶金专业博士学位。先后从师于时钧院士,著名化工热力学专家清华大学李以圭教授,加拿大Ottawa大学Benjamin C.-Y. Lu教授,国际著名湿法冶金学者McGill大学George P. Demopoulos教授。2006年11月作为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87至2001年期间,主要从事化工热力学和分离的研究,如电解质溶液的界面张力,多元体系的相平衡,以及多元低碳醇的精溜脱水技术。2002至今研究领域转向湿法冶金过程的开发。在由CaCl2和H2SO4反应沉淀结晶生成高品质半水硫酸钙建筑材料课题中,对该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做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测定难溶电解质(包括亚稳定固体相如Hemihydrate)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方法;并建立先进的化学溶液模型模拟其溶解度数据,建立自己的参数数据库, 在OLI Systems软件(the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Program, V-6.6.0.4) 的基础上,确定固体晶体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相转变点,稳定区和沉淀结晶图Precipitation Diagram),为开发和优化沉淀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加拿大战略项目(Strategic Project of Canada:Saleable gypsum by-product from hydrometallurgical chloride solutions: experiment and modelling),以及金属镍湿法生产过程铁的去除等公司的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 从青海盐湖高镁/锂比卤水中提取锂和镁的新技术开发(碳氨循环法);(2) 用(NH4)2CO3从MgCl2溶液中沉淀结晶三水碳酸镁的结晶化学和动力学研究;(3) Mg-Li-NH4-CO3-HCO3-Cl-H2O体系的相平衡和化学模型模拟计算。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硕士以上学位,具有湿法冶金、无机化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背景,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博士应发表一篇以上英文学术论文,拟从事镍和锌湿法冶金工艺过程的开发研究。

        需求博士后1人,要求如下:

        具有化学工程、结晶分离,材料科学,无机化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背景,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应发表一篇以上英文学术论文,拟从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过程的开发研究。

        22. 分离科学与工程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简况:

        刘会洲: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2年6月生。现任绿色过程与工程实验室主任。1996年和2000年分别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工作与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分离科学与工程。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973”、国家“863”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42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主持或参加的项目9次获国家、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及部委级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工程学科评审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海淀区高科技工程师协会理事长。兼任《化学通报》副主编,《过程工程学报》主编,《科学通报》特邀编辑等。曾获“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和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八五”科技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优秀个人荣誉证书,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候选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近二十余名。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名,首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创业金奖1名;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5名;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1名;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特等奖1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1名;中国科学院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基金等奖项。

        需求工作人员1名,要求如下:

        博士学位,具有扎实的科研工作基础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合作精神;化学、化工专业背景,具有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背景者优先考虑。

        需求博士后1人,要求如下:

        具有扎实的科研工作基础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合作精神;化学、化工专业背景,具有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背景者优先考虑。

        23. 过程工程研发中心

        为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所组建了“过程工程研发中心”,并对研发中心的职能定义为“形成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化瓶颈,形成系统优势,可进行产品和工艺的量化设计,能够将工艺直接产业化,使设计、科研和企业形成紧密的联合体,建立软件、专利和技术顺畅转化的高效渠道”,提出应该引进工业经济、工程管理和设计集成方面的专有人才,如集成优势技术的多学科交叉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技术中介人才等,把过程工程造福于国家和社会。

        需求工作人员4名,要求如下:

        1. 硕士以上学位,化学工程、材料学专业背景,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2. 硕士以上学位,高分子材料专业,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涂层材料技术、复合材料等工作,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

        3. 硕士以上学位,材料工程或精细化工专业,从事涂层材料技术工作,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

        4. 硕士以上学位,材料工程或精细化工专业,从事涂层材料技术工作,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站内搜索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
    !4!
    • 电话咨询

    • 13720223167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工业网 ( 浙ICP备12009778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0: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