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发酵工业论坛专家群简介! 发酵原料样品在线申请! 2016食品与医药发酵产业联展
发酵企业数据库,火暴抢购中! 大量发酵技术文献免费下载 发酵工业网专家组,技术服务内容
发酵人才招聘! 美谷分子仪器高效微生物筛选技术资料下载! 《发酵科技通讯》杂志及年会征稿要求!
查看: 2611|回复: 0

成都市工业经济规划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4 天前
  • 签到天数: 18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8-5-17 15: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100系列生物传感分析仪快速、精确测定葡萄糖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5.16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工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对于带头落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成都试验区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成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成都工业发展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五”时期,成都工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调整、扩大开放,工业经济总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总体实力大幅提升。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328.72亿元增加至2005年的757.35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由2000年的218.82亿元、69.3亿元增至2005年的597.8亿元、162.2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0.5%、18.6%。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1∶36.4∶53.5调整为2005年7.7∶42.5∶49.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8.4%上升至3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63.3%上升至2005年的73.8%。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全省的30%,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3.5%,对全市税收的贡献率达50%左右,工业已成为成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2. 重大产业化项目成效显著,企业技术进步硕果累累。大力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推进投资额2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105个,总投资885亿元,其中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5亿元以上项目25个。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步伐,促进了产业提档升级。到“十五”期末,全市技改投资达到295.76亿元,年均增长43.3%,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18.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6.2%;共实施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79个,总投资17.5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9.54亿元,有109个项目基本完成或通过成果鉴定,65个项目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专利95个,企业技术中心达50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40个、市级5个),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市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中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新产品产值达260.3亿元,年均增长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先导作用日益突出。着力推进了国家级软件产业化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成都)基地、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等的建设,在集成电路、软件外包、信息安全、光通信、数字娱乐、军事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截止“十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企业达320户,实现销售收入341.6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2.3%。

      3. 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企业所有制调整实现重大突破。截止“十五”期末,已基本完成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任务,累计实现兼并企业301户,破产企业172户,改制企业1306户,盘活存量资产300多亿元,30余万职工实现转移安置,一大批企业的办社会职能实现分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43.4%下降至目前的23.9%,民营工业比重则上升为67.8%。

      4. 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集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自2001年8月启动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以来,累计启动160户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搬迁改造,盘活了工业存量资产320多亿元,投入搬迁改造资金108.5亿元,完成新厂竣工投产101户,老厂区土地处置96户,处置土地面积6500余亩。通过搬迁改造,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递进分工,提升了城市形象,一大批企业重新焕发出活力。按照工业集中集群发展的理念,强化了规划编制和载体建设,制定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将全市116个工业园区归并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明确了各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空间布局、规模和产业定位,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工业集中度达56.2%。集成电路、软件、汽车、家具、鞋革等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5. 工业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围绕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特别是瞄准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0强以及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大力实施招大引强。2005年,全市工业实际利用外资4.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7%,实际利用内资207.37亿元,同比增长94.2%,共引进工业项目1450个,其中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30个,1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113个。

      6. 工业发展软硬环境明显改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着力改革行政审批事项,营造了“亲商、扶商、安商”的良好创业发展环境。强力推进了一批电网急建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能源“瓶颈”制约。开通了铁路货运集装箱五定班列4条、行包专列3条、整车货运班列5条,一批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和物流地产商相继落户成都,极大地改善了物流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业总量仍然偏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产业配套环境不完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带动性不强;三是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工业招商项目总体上仍然偏少;四是工业载体建设相对滞后,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大企业大集团和名牌产品不多,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不强;六是企业家队伍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七是工业发展仍然受到能源、资金、土地、环境等要素的“瓶颈”制约。

      二、“十一五”时期成都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突出抓好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工业发展比较优势,形成产业优势突出、空间布局优化、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把成都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以工业新跨越带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到2010年(以下同),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

      ——产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食品(含烟草)、医药、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鞋业、家具等重点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86%以上。

      ——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到2010年,培育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具有持续强劲竞争优势、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汽车、食品、冶金建材等4个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400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十一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达到4000亿元,工业利用内外资累计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25%。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30%以上。培育形成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600户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工业企业27户以上,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5户以上。全面完成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

      ——载体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投入累计达到300亿元以上,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工业集中发展区2个以上,全市工业集中度达70%以上。

      ——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闭全域范围内的小水泥生产企业,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生产能力,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完成一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51吨标准煤。确保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100%稳定达标。

      三、工作重点

      (一)抓好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和“一区一主业”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科学制定生产、生活等服务配套规划,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以及功能配套建设,提高工业集中发展区承载能力。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区域的规划建设,成都高新区以创建国际一流园区为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以汽车制造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彭州石化基地重点建设8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炼油项目,培育壮大石化产业;加快青白江和新都工业连片区的建设,形成冶金建材、机械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新津和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着力打造新能源、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郊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特色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建立工业发展空间优化拓展机制,积极做好工业发展战略后备区论证和规划。进一步强化规划执行力度,按照产业布局规划的要求,引导企业向相应工业集中发展区聚集。进一步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加大市、区(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积极推广社会力量建设、管理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执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各项政策,完善项目进入和退出机制,提高集约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开展服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切实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

      (二)着力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含汽车)、生物医药、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饮料(含烟草)六大重点产业,加快汽车、石化等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度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针对现有产业链中的缺失部分和关键部分,利用龙头项目的带动效应,在完善集成电路、汽车、冶金、农产品等重点产业链基础上,抓好石油化工、光电显示、光伏产业、核能及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等产业链的培育。分层次抓好一批产业集群,对已形成聚集、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集成电路、软件、家具、鞋革等产业集群,尽快提档升级;对生物医药和中成药、新型建材、航空航天等已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产业要积极引导优势企业相对聚集,尽快形成集群发展;抓紧规划并组织实施光电光伏、石化、纺织印染、服装、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

      (三)抓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增强工业整体实力。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筛选确定一批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发展稳定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等措施,引导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聚集,扶持企业尽快壮大。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伙伴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鼓励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选择一批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具备优势、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四)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形成跨越发展的强大支撑。进一步完善项目促进机制,健全项目推进工作网络体系,形成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合力。用好用活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扶持政策,对个别好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重点推进。进一步完善评审会议制度,强化项目落户和建设的协调服务,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着力抓好8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攀成钢Φ340连轧管机组等一批完工项目的投产达能,英特尔二期等项目的竣工投产以及一批新的重大项目的跟踪储备,力争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和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的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同时,抓好航空航天、核能应用等重点领域和相关装备制造业、光电光伏等具有潜力产业项目的规划和发展,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加强工业招商引资,切实提高对外开放实效。建立完善全市“一盘棋”的招商引资统一协调机制,整合用好政府和社会招商资源,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统筹工作,各区(市)县坚持按产业定位招商选商。提高政府服务招商引资的水平,加快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专业招商队伍,加大投资软环境建设力度,构建统一指导、步调协同、覆盖各领域各服务环节的招商网络,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突出招大引强,抓住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加强与国家部委的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在成都布局重大项目,瞄准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0强企业,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吸引一批知名企业在蓉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制造基地;实施产业招商,积极跟踪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做好产业分析,围绕重点培育产业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做好项目筛选和策划,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重大项目;发挥现有企业优势,狠抓以企招商,推进本市企业围绕延伸产业链开展对外合作,做大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用好国家关于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按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等相关政策,切实贯彻《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条例》。用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贴息政策,加大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加大行业关键、共性、配套技术的开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国防高技术研发成都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域的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转化。

      四、重点推进的产业

      (一)电子信息产业。

      1. 发展目标。突出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等特色产业,稳固发展通讯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业,并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型的光电显示、光伏等新兴产业转变,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实力最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2. 发展重点。软件产业要重点发展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六大领域。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四川)、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青城山软件产业基地等为载体,着力构建以成都高新区为主要聚集区,连接武侯区、双流县、都江堰市的成都软件产业带。

      集成电路产业要以成都高新区为主要载体,继续发挥英特尔、中芯国际等核心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信息安全、网络通信、数字电视、智能家电、IC卡、移动通信等专用、通用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开发,进一步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芯片制造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加快消费类电子及终端整机等下游应用领域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整机产品等配套齐全的产业链。

      电子元器件产业要在巩固我市微波器件、电子调谐器、磁性材料等领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3G移动通信、数字电视、新型显示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关键元器件和重点材料。

      光电显示产业要着力引进国内外实力强、技术路线先进的生产企业,特别是LTPS TFT-LCD(低温多晶硅液晶)、HTPS TFT-LCD(高温多晶硅液晶)等新型光电器件、电子材料产品生产企业,以关键原材料项目的建设,拉动下游整机生产企业到我市集聚,形成具有特色的LCD重要生产、研发聚集地;以有机电致发光技术(OLED)为重点,努力形成国内最重要的OLED研发、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投影显示光学部件、微显数字投影产品,发展空间探测、遥感遥测民用领域的先进光电设备技术。

      光伏产业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整合太阳能电池科研力量,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光伏企业的聚集,重点发展太阳能多晶硅、碲化镉薄膜、太阳能光伏超白电子玻璃等相关新型元器件以及太阳能电池及模组,把成都建成国内最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之一。

      通信产品制造产业要以成都高新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壮大光电线缆制造业,引进3G通信网络设备和手机生产企业,加快发展电力控制设备制造业。

      (二)机械(含汽车)产业。

      1. 发展目标。将汽车产业培育成我市的战略产业,做大做强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核能及成套设备设计制造业,扶持精密数控机床和模具制造业,带动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2. 发展重点。汽车产业要重点培育轿车,做强越野车,做大载货车,做优载客车,延伸配套零部件产业链,发展汽车服务业,打造以成都经开区为核心聚集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其中,轿车要抓住全球汽车产业转移及国内汽车产业西进的契机,积极培育轿车产品,以经济型轿车为切入点,逐步向中高端产品发展,形成年产轿车10-20万辆的生产能力;越野车要扩大与日本丰田公司的合作,在现有品种基础上,引入新车型,扩大生产规模,尽快形成多品种、全系列、规模化发展格局,形成年产越野车3-5万辆的生产能力;载客车要引导客车生产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加强技术合作,加快联合重组,整合生产资源,开发新车型,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规模,形成年产各类客车2万辆的生产能力;载货车要以成都王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快产品自主研发,发展经济适用的轻、中、重型载货车以及各类专用改装车产品,形成年产各类载货车10万辆的生产能力。配套零部件产业链要重点发展车用发动机、车桥、变速箱、保险杠、仪表、转向柱总成、电机、座椅内饰件、汽车音响、汽车导航系统、驾驶室、制动器总成等产品。

      工程机械产业要重点发展装载机、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建筑塔机等产品。以成都成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为龙头,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专业化协作,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企业或以分工协作为纽带的联合体,进一步扩大与日本神户制钢集团合作的领域,使我市成为我国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同时,强力推进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走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路子,引进资金、技术,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同行知名公司的合作、合资,形成分工合理、主零配套的专业化协作生产体系。

      机床及工具产业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各类数控机床及量刃具。以宁江机床(集团)股份公司为核心,建立我国精密数控机床的生产、科研基地和技术开发中心。在数控软件和机床的开发上,利用高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特别是应用数控技术改造传统制造工业,通过软件技术对传统机械加工技术进行改造,自主开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开展数控系统技术的研发、生产,建立适合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需要的数控系统产品体系。

      航空航天产业要在扩大航空零部件制造领域基础上,抓住我国即将开放低空的机遇,积极发展通用飞机和小型直升机。

      核电设备制造产业要依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东方电气集团、二重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等单位核岛和常规岛的研发设计及制造优势,加快研制中国品牌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产品。利用国家在成都设立核级设备鉴定实验室的有利条件,组建中国核蒸汽供应系统集成供应公司。围绕核电站所需的部分主设备、通用设备、仪表和控制系统生产,培育本土企业或招商引进企业,形成集聚效应,打造核电设备生产制造基地。

      模具产业要加快建设成都模具工业园、成都经开区模具工业园、青羊模具工业园,重点发展精密电子和汽车模具产品,将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精密电子模具和汽车模具技术研发制造中心。

      (三)医药产业。

      1. 发展目标。按照我市工业布局规划要求,以成都高新区为重点,推进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生物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形成生物产业发展的特色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创新药物,打造我国西部生物技术药物、特色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创新和产业基地。增强现代中药的竞争优势,打造我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加快生物医学工程的产业化步伐,打造我国以生物材料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产业聚集地。积极推进生物医药服务,培育生物医药服务新兴产业。力争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2. 发展重点。

      做大做强中药工业。充分发挥我市中药工业资源优势,依托地奥、康弘、中汇、恩威、国嘉等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推进现代中药发展。优先发展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肿瘤、肝病、糖尿病、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现代中药。加快一批优势品种中药的二次开发,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川芎、郁金、黄连、厚朴、杜仲等川产道地药材资源优势,依托优势企业,全面打造中药材规范化养殖、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加工、植物提取物生产、中成药制造及相关保健食品生产的产业链。支持优势企业制定道地中药材及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大力支持地奥、中汇、华神等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积极争取在“成都造”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上取得突破。促进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大孔树脂分离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单体的提取、分离以及国际市场高端生物工程产品前端原料药物的研制。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充分依托我市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人才资源,以生研所、地奥、康弘、蓉生、远大蜀阳、华神等企业为主体,加快研发和生产以血液替代品为特征的高端生物医药产品,以抗体工程、组织工程、单克隆抗体、细胞工程药物等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药物、基因重组疫苗、诊断或治疗用单克隆抗体。努力用生物技术开发癌症、艾滋病、冠心病、贫血、骨质疏松、糖尿病、心力衰竭、血友病、囊性纤维变性和罕见遗传疾病等恶性病症的治疗药物。

      积极推进生物医学工程。依托奥泰、四海、恩普等企业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维护和操作的超声影像设备,以及核磁共振、数字化X射线机等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加快发展常见多发感染性疾病快速检测试剂和基因芯片产品。依托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支持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五粮液普什集团合作,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力发展用于矫形整型外科、心血管系统修复及牙科等的表面改性材料和器件等成果的产业化。发展骨、软骨、肌腱、皮肤等不执行代谢功能的结构性组织工程化产品。发展合成和天然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开发用于功能康复的器械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

      培育特色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加快发展大输液系列产品、抗生素原料药中间体等化学原料药,研发生产缓释控释速释剂、靶向制剂、膜剂等新剂型和优质新型辅料。依托四川科伦集团,大力发展大输液系列产品,打造全国知名大输液品牌,形成全国最大的大输液生产基地。依托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加快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推进成果的本地转化。依托四川制药和联邦制药抗生素原料药中间体规模化生产的相对优势,打造成都抗生素原料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大力支持康弘、赛金、科伦的注射剂和输液产品出口欧美。依托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圣诺生物制药等发展手性药物、多肽药物的国际原料药的外包生产基地。

      (四)食品(含烟草)产业。

      1. 发展目标。做大做强成都卷烟厂,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力争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7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2. 发展重点。加大对成都卷烟厂的扶持力度,扩大卷烟生产规模,延伸发展包装和配件,逐步完善卷烟及包装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农产品加工业要着力推进肉类、粮油、果蔬、茶叶、乳品、饲料等产业的发展,其中肉类加工产业要抓好肉类精深加工,积极推广冷却肉技术,逐步实现鲜肉供应从优质原料生产、屠宰分割,到贮运流通及质量监控的一体化;粮油加工产业要抓好稻谷、油菜、小麦、薯类精深加工,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开发米糠、稻壳、麦胚、酒糟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精细化工产品;果蔬加工产业要抓好净菜、发酵蔬菜、蔬菜汁、蔬菜营养粉、蔬菜休闲系列食品的开发生产,培育并推广加工专用水果品种,发展枇杷、草莓、樱桃、果梅等小水果的精深加工;茶叶加工产业要着力打造“成都绿茶”品牌并利用品牌效应加快产业重组,大力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特色茶;乳品加工产业要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自建奶源基地,重点发展巴氏奶、酸奶、花色奶和干酪;饲料加工产业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养殖业需要的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和特种动物饲料。

      (五)冶金建材产业。

      1. 发展目标。做大做强攀成钢、拉法基、巨石等龙头企业,以优质钢材和新型建材为重点突破口,优化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着力引进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8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2. 发展重点。冶金产业要以青白江区为主要载体,支持攀成钢等优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大力调整产业的技术、产品和组织结构,加快产业链延伸,提升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钢铁产品和铜、铝、镍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扶持和引进社会需求量大的板、带材钢铁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支持发展特殊钢、不锈钢、铝合金、碲铜合金等产品。重点支持攀钢集团在现有基础上再扩建170万吨冷轧薄板,把攀成钢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和攀钢集团重要的钢材深加工基地;建材产业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玻璃、水泥、化学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在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地位,围绕拉法基、亚东水泥、巨石、拓鑫科技、台玻、南玻、国栋、大连实德、川路塑胶、煌盛管业等核心企业,大力建设以都江堰市和彭州市骨干企业为重点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以青白江区等区域为重点的新型建材、玻璃及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

      (六)石油化工产业。

      1. 发展目标。力争建成四川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大力培育形成节约型生态化石油化工生产基地、高值化钾化工生产基地、新型硅材料生产基地、优质复肥生产基地。到2010年,石油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250亿元(不含2010年底建成投产的四川炼油和乙烯工程项目),年均增长20%以上。

      2. 发展重点。以彭州市为主要载体,加快建成四川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以四川石化公司、华融化工、智捷化工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炼化、钾碱、PVC、甲醇、甲醛等石油化工产业;以邛崃市为主要载体,充分开发利用富钾卤水矿产资源,依托鸿丰、华融、成化、米高公司等企业,拓展钾化工及深加工产品;以新津县为主要载体,发挥钙芒硝矿资源优势,依托和昌、金华、联发、得阳公司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芒硝产业及其下游深加工产品。同时,结合我市光伏产业和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依托成化股份、川投硅业、卡博特公司、超磊实业、中蓝晨光等企业,积极推进新型硅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特种气体等电子化学品的发展;以川化集团、高宇集团、玉龙公司、新都化工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和高浓度化肥产业。

      (七)其他产业。

      家具产业要以新都区、崇州市为载体,建立起以全友、明珠、双虎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分工配套、商贸流通畅达的完整产业链,产品配套能力达70%以上,形成企业实力强、产品质量好、配套体系优、市场份额多、外向程度高的家具产业新格局。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以上。

      鞋革产业要以武侯区、崇州市和金堂县为载体,推动“一都两园”加快建设和发展。以建成西部鞋业贸易中心、信息及中介服务中心、品牌展示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为目标,加大“中国女鞋之都”区域品牌的宣传,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促进武侯区鞋业结构优化。加快崇州市和金堂县的制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企业争创名优产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合资企业,加快已引进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3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以上。

      纺织印染和服装产业要以金堂县为主要载体,抓好规划编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实现由核技术研发向核技术产业转变,切实加大成都核技术资源整合力度,夯实产业化基础,努力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重点抓好同位素及制品、辐射加工、核设备仪器仪表、核医学、环境保护、核农学和等离子体技术应用等产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大力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契机,始终把工业工作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旗帜鲜明地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把政治上强、熟悉工业工作、有开拓创新精神、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调整充实到工业战线。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动员,把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到发展工业上来,加大对工业和企业家的宣传力度,形成创业艰辛、纳税光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和“亲商、扶商、安商”的创业发展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抓工业、促工业、强工业的浓厚氛围。

      (二)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和调整。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盘活存量资产。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采取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盘活存量,做大做强。建立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加强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作网络节点管理,以大企业搬迁和成规模搬迁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加快搬迁企业新厂建设进度、加快老厂土地处置进度等核心目标,加大协调力度,积极破解企业搬迁过程中的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全面完成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结构调优、产业调大、企业调强、环境调美的目标。

      (三)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采取专题培训、外训、面向国内外引进等多种方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大力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擅长技术攻关和集成的科技杰出人才。加快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及“新技师培训计划”,提高地方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大规模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强化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切实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调整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人才准入条件,积极引进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和稀缺人才。加大人才激励力度,支持企业对做出突出业绩的核心人才给予股权、期权奖励。为企业家创业和发展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帮助他们树立敢于争创一流、敢于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表彰。

      (四)全面实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出台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从小循环(单个企业)、中循环(产业之间)到大循环(城市工业)三个层面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支持和鼓励节能降耗。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广洁净煤、多联供、余热余压回收、“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为资源高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闭“五小”、“十五小”的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技术。

      (五)支持地方名优产品发展。研究制定我市工业品牌发展规划,完善鼓励办法,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力度,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名优产品。支持企业加强对名优产品的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招标投标,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继续营造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着力优化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着力在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上狠下功夫,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牢固树立保护企业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企业家就是保护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研究影响工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制定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各种资源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聚集,形成政策优势。按照“全域成都”理念,统筹做好全市社会化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加快中介组织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完善,加快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为工业提供有力的生产性服务支撑,创造良好的生活配套环境。

      着力改善能源环境。按照超前规划、加快建设的原则,加快全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源点建设,在金堂县建成投运2×6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完善网内电源支撑作用。加强电网建设,力争在2010年形成龙王、龙泉、华阳、崇州、彭州、德阳500千伏双环网,加强和优化220千伏网架结构,不断完善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增强成都电网的供配电能力,确保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容载比达到2.0的目标。做好能源使用高峰季节的供应计划安排,落实电力应急预案,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确保有序供电。加强与大型石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争取天然气供应指标,同时抓好输配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积极做好成品油供应、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工作。

      着力改善工业用地环境。贯彻落实《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新跨越的意见》(成委发〔2004〕38号),全市建设用地的新增指标总量中,确保不低于30%用于工业发展。在分配年度工业用地指标时,向重点区域和经济发展较快、土地利用效益好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倾斜,保证重大项目用地。积极争取省上对我市重大项目的用地指标支持。鼓励区域合作,积极探索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和规划政策,强化土地利用全程管理,清理闲置土地,推行多高层通用厂房,整合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设项目,提升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将关闭、淘汰企业和搬迁入园企业腾出的土地指标经置换后用于工业。

      着力改善工业发展资金环境。加大市级财力对工业的投入,扩大现有工业专项资金规模,每年有较大增幅,切实加大对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公司作为成都工业融资平台的作用,支持其发起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多渠道募集社会资金,建立投资入股和退出等机制,参与企业发展,迅速做大企业;指导搬迁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开展土地收购和整理,支持工业发展。推进开行软贷款工作,继续争取开行对我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和重大工业项目的贷款资金支持。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主动加强与各大商业银行的对接,争取加大对我市工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担保体系建设,促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支持我市优势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力发展以吸纳民间资金为主的创业投资机构或基金。积极探索民间资金投入工业的具体途径和模式。

      着力改善物流环境。努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加快航空物流园区、新都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园区、新津普兴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集中发展区和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积极引进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宽我市连接外部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路货运通道,进一步加强与铁路部门、船运公司的合作,做大做强成都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3个经济发达地区的铁路货运五定班列,建立成都经重庆到上海港口的公水联运快速通道;争取设立成都保税物流中心和综合保税区,加快形成“大通关”格局,提高物流通达快捷性,降低物流成本。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站内搜索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
    !4!
    • 电话咨询

    • 13720223167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工业网 ( 浙ICP备12009778 )|网站地图

    GMT+8, 2024-5-4 10: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