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发酵工业论坛专家群简介! 发酵原料样品在线申请! 2016食品与医药发酵产业联展
发酵企业数据库,火暴抢购中! 大量发酵技术文献免费下载 发酵工业网专家组,技术服务内容
发酵人才招聘! 美谷分子仪器高效微生物筛选技术资料下载! 《发酵科技通讯》杂志及年会征稿要求!
查看: 4382|回复: 1

贵州省轻工业重点规划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前天 15:10
  • 签到天数: 194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7-11-19 14: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100系列生物传感分析仪快速、精确测定葡萄糖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19  
       序 言

      “十一五”时期(2006~2010)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贵州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时期。“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规划》编制工作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出发点。

      《规划》力求在充分估价“十五”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规划工作的新要求,更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拓展规划内容,规范规划程序。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握大机遇,开拓大视野,筹划大思路,推动大发展。为全面实现贵州省“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完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轻工业是竞争性极强的领域。为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划工作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结合贵州省实际,突出特色、重点的原则,《规划》着重突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发挥政府对轻工行业协调发展的宏观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推动培育贵州省轻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围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构建贵州省轻工业发展新格局,推进贵州省“十一五”轻工业走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考虑了两个方面,第一,轻工业具有行业门类多,企业规模不一,分布广而散,为贵州经济发展总量的贡献行业中企业间反差较大的特点,因此《规划》编制工作中采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方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第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贵州省众多轻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占有绝大比重,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作用对这些企业影响尤为突出。《规划》结合政府在“政策导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职能转变,重点发挥指导、引导、协调服务的作用。

      一、贵州轻工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的各项方针政策,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指导下,通过充分利用区域条件和资源优势及借助外来资本和先进技术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全省轻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轻工业持续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达177.2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2.2%,高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规模以上轻工业资产总额458.41亿元,比2000年增加58.81亿元;规模以上轻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338.02亿元、113.49亿元和34.3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4%、15.5%和44.6%;2000年~2005年,轻工业企业产值利税率年均为25.1%,资金利税率年均为19.9%,销售利税率年均为28.7%。轻工业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贡献较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优势产业趋向集中

      “十五”期间,贵州轻工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全省轻工行业已形成以烟草、酿酒、制药、食品为主导,涵盖家电、纺织、服装、印刷包装、皮革,家具、日化、旅游小商品、塑料、日用玻璃、室内装饰业等结构较为完整,门类较为齐全的轻工业体系。全省轻工业产品品种多样、产品质量较高和经济效益较好,优势产业日趋集中。2005年规模以上烟草、白酒、医药、食品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3.22亿元、37.01亿元、32.87亿元、13.3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的41.3%、20.9%、18.6%、7.5%。烟草、白酒、制药和特色食品工业的发展优势比较突出,骨干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已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

      3、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加大,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贵州酿酒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烟草工业继续做大做强,制药业和特色食品业发展迅速,在名牌带动战略推动下,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通过联合、并购和重组,企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已形成了“茅台集团”、“黄果树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凸显贵州特色的大企业、大集团,扩大了优势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省轻工业中小企业也逐步由粗放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格局。

      4、企业改制取得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

      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贵州轻工行业进一步加大改制力度,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企业资本结构通过调整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大企业集团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茅台酒股份、益佰制药已成功上市,汉方制药在香港二板上市,信邦药业和新天药业等4家企业已完成上市辅导期。部分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改制的步伐,增强了企业活力。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所有制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省轻工业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为贵州轻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龙头企业作用初显,对农业的带动力不断增强

      神奇集团、益佰制药、老干妈、贵州永红、牛来香、贵州领先食品、贵州康星等一批轻工骨干企业迅速崛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龙头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带动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别是酿酒、食品、烟草和制药的快速发展,对贵州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贵州轻工业在“十五”期间取得明显的成就,为在“十一五”期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贵州省轻工业仍然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表现为: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程度低,除烟和酒外,企业规模较小,行业生产集中度不高,缺少高效益的龙头骨干企业,专业化协作配套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值比重低,产业转型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仍不能适应市场消费结构变化,特别是高档次、高附加值和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少,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的新兴产品发展滞后。

      三是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不足,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比重低。

      四是品牌不多,带动不够,贵州轻工行业缺乏品牌,品牌的匮乏导致产品在全国市场覆盖率低,份额的减少,品牌缺乏带动力,企业市场竞争力差,营销策划和品牌创新意识滞后。

      五是投入不足,资金短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技改乏力,发展后劲不足。

      二、“十一五”贵州轻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

      (一)发展环境

      1、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为贵州轻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首先,美国、中国、日本等一些主要经济体近年来实现了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其次,生产要素以市场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配置,世界产业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调整并带动国际制造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科学技术将对以传统产业为主的轻工业进行高度渗透和改造。第三,世界消费品市场的生产不断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强劲的消耗需求。这些将加剧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更大范围内流动,为贵州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轻工业发展提供较为有利的环境。

      2、国内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为贵州轻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从人均1000美元向人均3000美元的快速发展期,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投融资、外贸、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各项调控政策的微观主体到位,要素流动市场化取向趋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民间投资的空间和领域将更加广阔。这些为贵州轻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贵州轻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国家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通过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等的倾斜,有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吸收境外资金和东部资金,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将为贵州轻工业的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将为贵州轻工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随着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更多的居民群体由小康型向富裕型消费结构过渡,居民消费总体上将从满足生活需要向重视生活质量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将发生较大变化,对名牌消费将更加注重,对环保、节能、精神文化等产品的普遍追求将成为未来消费的时尚。这些将为贵州轻工业的发展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资源条件

      贵州自然生态条件优势突出,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一是中药材资源丰富。贵州是国内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有中药材品种4290种,蕴藏量达6500万吨,既有传统珍稀名贵药材也有极具开发价值的原料药材,国家重点收购的主要药材就有250种以上。目前,全省药材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已建立何首乌、太子参、天麻、石斛、银杏、杜仲等人工栽培基地50余个;二是经济作物资源丰富。全省栽培植物包括粮食、油料和其他经济作物达6000多种,野生植物有3800余种,是全国著名的四大烤烟产区和四大油料产区之一。烤烟、油菜籽、玉米、马铃薯和辣椒、生姜、魔芋等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茶叶、刺梨、猕猴桃、核桃等产品也十分丰富;三是草场资源和畜禽品种资源丰富。贵州有草山草坡427.02万公顷,有野生牧草1410种,其中,优良牧草260余种,是放牧牲畜的天然优质饲料,动物资源有45种饲养性畜禽品种,牛、羊、猪、鸡等禽肉畜禽产量、产品加工及其市场潜力较大。此外,贵州还是国内芳香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芳香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地域分布广泛;赤水市是中国十大竹子之乡,竹资源有近30多个品种。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贵州烟草、酿酒、制药、特色农产品等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产业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烟草、酿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贵州轻工业主体,为贵州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烟草工业:贵州是全国的优质烤烟基地,卷烟拥有“黄果树”、“遵义”、“贵烟”等一系列名优品牌,在全国香烟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黄果树”系全国36个名优卷烟品牌之一,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烟草工业增加值73.2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5%,已成为贵州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白酒工业:贵州是中国名酒之乡,生产工艺独特,茅台酒被誉为国酒,此外,贵州醇、董酒、习酒、青酒、小糊涂仙酒等贵州名酒也具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白酒行业经济效益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全国酿酒行业中举足轻重。

      医药工业:贵州省中药制药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是贵州省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十五”期末,已跻身于全国中药制药业第一梯队,开始了从中药资源大省向中药工业强省的跃升。全省已获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的药品品种1802个,其中,国家级新药31个,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药品26个,现有154个民族药上升为国家药品标准。2005年,全省医药工业增加值32.87亿元,占全省轻工业增加值的18.6%,已成为贵州工业发展的六大支柱行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食品工业:“十五”期间,贵州以辣椒、茶叶、魔芋、猕猴桃、刺梨、天然香料、牛肉干等为主的特色食品工业取得较大发展。2005年规模以食品工业增加值达13.33亿元,比2000年增加8.55亿元,年均增长18.2%。初步形成以“老干妈”、“老干爹”“牛来香”、“北极熊”等品牌为代表的一批各具特色龙头企业。

      三、“十一五”贵州轻工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贵州轻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轻工业发展全局,加强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绿色和民族文化,优化资源配置,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鼓励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名牌战略,发展优势产品,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巩固烟酒支柱产业,引导发展有竞争力的民族制药产业集群。依托品牌产品及骨干企业,以辣椒制品、肉制品、马铃薯制品、调味品和精制茶等为重点,加快特色食品工业发展。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林竹产品加工和造纸工业。积极培育壮大家电工业,大力支持包装印刷、香料、旅游产品等其他轻工产业加快发展。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实施“百亿企业”工程为契机,尽力打造轻工业大型企业集团,搞活做精一批中小企业,在制药、特色食品等行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努力促进轻工业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贵州轻工业发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辅以经济、法律、必要行政和市场准入与通行规则等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与市场引导的有机结合。

      ——坚持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特别是重点产品的调整为突破口,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对轻工大型企业要扶优扶强,对轻工中小企业要抓特促精。

      ——坚持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以资本运营为手段,重点抓好存量优化调整,推动资源跨越所有制、跨行业、跨区域的流动和重组。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与发展民族特色和传统优势产品并举,加快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步伐,提高轻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同时积极培育体现贵州资源优势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轻工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省轻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力争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轻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烟草和酿酒工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业迅速发展壮大,造纸、家电、包装印刷等其他轻工业加快发展,重点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轻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省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超过200亿元,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

      优化产品结构。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中高档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密集型、自主知识型和环保型产品比重,开发一批新产品、新花色,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提高技术水平。重点行业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加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淘汰一些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

      调整企业结构。规模效益显著的烟草、酿酒、制药、家电等行业由分散走向集中,提高生产集中度,向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发展。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为20家和2家。宜于分散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则向“小而精、小而强”和知识型、技能型、开发型、专业化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结构调整和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轻工行业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四、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一)发展重点

      立足特色资源和特有工艺,以市场为导向,高质量地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依托绿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优质原料基地;大力开发具有贵州特色的方便型、营养型、保健型的天然绿色食品、森林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及附加值,走传统食品工业化、名牌食品规模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的道路;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出口。

      1、烟草工业

      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以存量调整为主,优化烟草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全力打造名优品牌,发展高中档名牌产品,推进优质烤烟种植区的地理标志申请,以黄果树烟草集团为龙头,实施统一商标策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实力;加大品牌营销力度,进一步完善和扩大产品营销网络,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努力扩大出口。

      支持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走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路子,做强做大“黄果树”、“贵烟”等名优卷烟品牌,力争卷烟单箱利税率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进入全国卷烟行业十强之列。加强优质烟叶基地建设,实现由烤烟大省向烟草工业强省转变。

      加大卷烟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以“黄果树”品牌为主导,将其培育成年销量达到100万箱以上的大品牌,同时培育3~5个年销量在20万箱以上的品牌。整合全省烟草资源,实现烟草产业的资产、品牌、采购、销售的“四统一”和规模扩张,将“黄果树”商标打造为驰名商标。积极推进烟草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低焦油卷烟、混合型卷烟。加快实现集约化生产和经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增强烟草产业综合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烟草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重点建设项目是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的贵阳卷烟厂易地改造工程、毕节卷烟厂6000kg/h制丝生产线技改、毕节地区顺泰烟叶有限公司12000kg/h打叶复烤线及其配套仓储设施建设,烤烟重点建设黔西南州、毕节60万担/年打叶复烤厂、贵阳卷烟厂打叶复烤线改造项目。

      到2010年,单箱销售收入和税利等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全国重点卷烟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烟草工商整体税利达到150亿元,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力争进入全国烟草企业前8位。

      2、酿酒工业

      “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以茅台酒为龙头的酿酒产业,发挥国酒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提高茅台酒生产能力,努力实现传统名酒的振兴。同时,结合贵州实际,充分发挥贵州白酒工业成熟的酿造工艺技术、资源环境,通过资源整合重组,以存量和增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优化行业和产品结构。充分发挥茅台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创建百亿集团,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水平,壮大产业优势,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适度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把白酒品牌同贵州地域、民族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贵州酒的品牌效应。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资产重组方式,充分利用黔酒品质优良的优势引进外来资本及先进企业文化,增强竞争实力。充分利用酒文化的多样性及区域文化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在国际市场有序公平的竞争中开拓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茅台系列和各具传统酿造特色名优白酒的市场竞争力,以品牌优势扩大高端产品市场。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按照市场需求,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扶持、推进习酒、董酒、鸭溪窖酒、湄潭窖酒、小糊涂仙、金士力等中档酒的振兴和发展。到2010年,名优白酒产量有新的突破,效益达到和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再培育5个驰名商标品牌,形成一批贵州白酒品牌。

      白酒工业重点建设项目是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新增10000吨茅台酒生产能力及其配套设施技改工程。

      支持扩大优质啤酒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啤酒集团,积极扶持本省“茅台”、“瀑布”啤酒品牌,引导外来品牌“山城”、“金星”做大做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开发具有贵州资源优势,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刺梨、猕猴桃、黑糯米等干红、干白、利口酒,发展绿色、天然、健康的果酒,逐渐形成规模。支持发展保健酒及非粮食原料酒。使贵州省成为品牌价值高,效益提升快,绿色健康的酿酒强省。

      到2010年,贵州烟、酒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巩固支柱地位。

      3、制药工业

      加快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苗药为重点的中药民族药,注重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鼓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以民族制药为代表的后续支柱型产业,重点是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心血管病药物、抗癌药物、抗衰老药物等附加值高的产品,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相结合,利用现有中药、民族药等天然药物研究开发方面的科技力量与设备,采用现代方法和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研究和开发,建立比较系统的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按照国际新药研究的标准对中药、民族药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展中药新品种研发、苗药二次开发、苗族医药理论研究和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工作,按照现代中药生产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构建产业链,使中药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能以治疗药物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积极争取中药品种行政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申请。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医药产业,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抓好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促进贵州中药关键技术、具有优势的中药新制剂及名优中成药产品的研发、新型高效制剂技术、化学原料药开发技术、高新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等的开发创新。积极引导、扶持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立足本省中药资源开发和引进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创新药和第三代、第四代药物制剂(包括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固体分散制剂、速溶制剂、靶向制剂、包合物制剂等),优化产品结构,要在中药材、药效物质、中药新用途以及制药工艺等技术环节,注重形成一批专利。提高对国内外失效药品专利特别是保护期界满的药品专利的利用能力,强化再创新;强化自主创新,尽快从目前的仿创结合过渡到以创新为主。力争在民族药重大工艺创新及新药研发、药用植物功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权,尽快形成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密集、有特色、有市场的系列产品。

      推动制药工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抓住重点,调整制药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推动制药企业加快联合重组,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有针对性地培育2~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年产值超10亿元、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制药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贵州制药工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力促以苗药等民族药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基本实现,更多医药产品特别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由项目布点转向产业布局,在具备较强医药产业基础的地区规划建设医药产业基地,并制定支持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的优惠政策,从资金、人才、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向医药产业基地倾斜,推动医药产业链、产业群的形成。结合贵州省实际,实施“大上规模、小创特色”方针,“大上规模”就是培育和组建医药集团企业,以现有优势企业为基础,以产权和产品为纽带深化企业改革,加大企业资产重组步伐,组建中药制药、药品流通等药业集团,进一步推动医药产业的资产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小创特色”就是要结合贵州省医药行业小型企业多的特点,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或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促使更多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小型巨人”企业发展。

      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扩大生产规模,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优势企业,促进贵州医药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调整产品结构,建立现代化的医药销售网络,重点培育贵州中药材及名牌中成药的骨干企业集团;在“大上规模”的同时,大力促进“小创特色”;继续加大对优质、地道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指导和扶持力度,重点培育10~15个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力争于2010年前有5~8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促进医药产业链壮大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参与贵州中药现代化建设。

      以发展中药(含民族药)产业为重点,结合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大力发展贵州道地药材、中成药(含民族药品)的特色医药经济,以“质量为保证,地道为特征”加强中药材的地理标志申请工作,走中药现代化之路。到2010年,争取一个企业单品种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20~30个,创“黔药”、“苗药”品牌,全省中药驰名商标达到4个以上,贵州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把医药产业培育成贵州省新的支柱产业和我国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

      4、特色食品产业

      大力推动特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原料生产基地为依托、现有重点龙头骨干企业为基础,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发展一批产品市场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骨干企业。立足现有企业,加快推进名牌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提高国内市场份额。调整生产力布局,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逐步构建全省范围内的分级分层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区域性的骨干企业带动群,促进地区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集中力量发展马铃薯、烤烟、油菜、辣椒、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花卉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施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培育和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基地建设。要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保护和发展特色传统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的名牌发展战略,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使其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方向:加大地方特色资源农产品开发力度;开发马铃薯淀粉、预糊化淀粉生产工艺技术,发展全粉、精粉和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变性淀粉及衍生物产品。开发精米加工新产品,发展免淘米、强化米、香米及各种配制米的生产和出口;提高传统米制品质量;积极发展分割肉、冷却肉、包装肉,开发方便、安全的肉类食品。对具有方便、风味、营养特色的地方肉制食品,要改进包装,扩大市场份额。饮料行业重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依托优势水果资源,积极发展果汁饮料。重点发展果蔬汁、茶饮料,开发天然、营养、有益健康的饮料新品种。支持知名品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重点扶持有基础有潜力的地区和食品外贸企业,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以食品加工为龙头,实施贵州食品工业、基地、原料、加工、市场的产业化发展。

      通过特色食品的发展,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延伸产业链,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食品产业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特色食品工业发展。

      强化市场营销。发挥贵州食品特色优势,用创新的观念、前瞻性意识洞察市场需求,充分运用现代物流手段,运用信息手段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引导市场消费。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及行业标准预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密切跟踪贸易伙伴的技术发展,建立行业标准预警机制,不断调整自身的标准,以适应新的贸易条件的要求,及时发布,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全省特色食品工业年平均增长18%,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力争使特色食品工业成为特色突出、实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对农业带动面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产业。

      5、造纸工业

      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的林浆纸一体化的造纸工业。贵州省具有电力、煤炭、马尾松、竹子、杨树等造纸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促进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档次,提高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贵州资源优势及后发优势,结合生态保护,退耕还林、林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及企业集团共同发展贵州纸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和竹业资源,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走林浆纸一体化道路,实现经济规模和生产现代化,确立以针叶木、阔叶木、竹子等为主要原料,高起点地发展贵州的造纸工业。建立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重点建设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及配套建设新增原料竹林基地40万亩项目;争取建设黔东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

      到2010年,全省造纸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使贵州省造纸工业关联度和规模化水平上新台阶,促进林浆纸产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生产清洁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和原料基地化方向发展。

      6、其他轻工

      (1)依托国内知名品牌拓展家电工业

      支持以“海信”彩电、“海尔”电冰箱等为主的国内知名品牌企业贵州工业园区建设,依托其技术中心的研发力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形成以数字彩电、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为高端产品,普通彩电为低端产品的彩电系列产品和无氟环保型、节能型大容量电冰箱系列产品的格局,进一步提高家电产品的市场份额。鼓励发展替代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电子浆料、封装材料等电子工业配套产品的开发生产。

      到2010年,贵州产海信彩电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台/年,海尔电冰箱和配套零部件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台、套/年,家电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亿元,促进地方经济和关联产业的发展。

      (2)扶持和引导旅游小商品开发与生产

      积极推动贵州省旅游小商品发展,充分发挥贵州省物种丰富,民族工艺奇特的优势,重点突破优质特色旅游食品、特色药材和以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手工生产为特征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全面提升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体现新颖性和具有市场针对性旅游商品的规模和档次,形成旅游商品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品牌化。

      (3)培育和发展市场潜力大的香料产业

      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芳香植物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贵州特色资源优势的天然香料产业,以柏木油系列、黄樟油系列、山苍子油系列、芳樟油、缬草油等已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定供应渠道的原料产品为龙头,保持贵州省香料天然、独有、绿色优势;结合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等政策的实施,使贵州省的香精香料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

      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深、精加工力度,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催化技术、高精分析技术等,着力提高加工技术,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使香精香料行业成为贵州省轻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4)鼓励发展塑料、包装装潢、印刷、五金等配套行业

      鼓励发展塑料包装材料、彩印包装、五金等市场潜力大的行业,形成为烟草、酿酒、食品、制药、家电等重点产业配套能力,拓宽市场空间,提高市场份额。重点发展食品和其他轻工消费品包装,以健康、安全、绿色包装为指导,引进和发展保鲜、保质、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包装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要把包装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减少包装工业对非再生性资源的消耗,控制包装废物的产生,搞好包装物的回收利用。

      (5)积极发展室内装饰业

      室内装饰业是“十一五”期间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发展重点是适应新世纪国内外市场需求,以提高室内设计水平和装饰工程科技含量与文化品位为重点,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并加强室内装饰行业的规范和管理,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室内装饰行业体系,并带动室内装饰材料和用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区域布局

      利用区域内部专业化分工,重点发展区域轻工产业集群,区域间优势互补以及大经济圈产业集群效应等加快资源重新配置。利用轻工业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产业延伸度,以此拉动产业的发展。结合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按照全省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二区一带”,即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包括安顺市、黔南州中北部地区),以遵义市为重点的贵州北部综合经济区、贵州东南部(包括黔南州中南部地区、黔东南州和铜仁地区)特色经济区和贵州西部(六盘水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经济带初步设想,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形成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功能明晰的区域经济版块,提高全省轻工业整体实力。

      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贵阳市龙里谷脚医药城、修文扎佐药业工业区、清镇药业工业区、息烽医药工业区、乌当东风医药工业区、花溪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和遵义红花岗药业产业基地等医药产业集群;以“中国酒都”仁怀市、“国酒茅台”的故乡茅台镇、沿赤水河流域和遵义市、黔西南州的名优白酒产业集群;以组建新的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为契机,形成贵阳市、遵义市、黔西南州和毕节市烟草工业集约化生产和经营的产业集群;以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和六盘水市的城市规划功能工业区,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现有龙头企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以赤水市竹业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竹浆产业,鼓励竹资源综合利用,支持竹加工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竹笋、竹荪、竹沥、竹地板、竹包装板、竹家具板、竹建筑模板等竹食品、竹保健食品、竹药材和压板加工,提高竹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安顺市、铜仁旅游小商品生产的产业集群;以遵义市、铜仁竹林业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竹、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通过聚合资源,减少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消除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和区域分割约束,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和延伸产业链,降低行业发展成本,实现公共资源低成本共享。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为实现贵州省“十一五”轻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轻工产业的特点,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与政府政策导向相结合,引导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主要保障措施的制定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现代管理,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发展,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创造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秩序,引导和促进轻工行业平稳运行,努力促进烟草、酿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产业加快发展。实现贵州省“十一五”轻工业经济发展稳定增长。

      (一)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依托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知识产权,加快名牌产品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贵州省名牌产品,大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内部质量认证体系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将产品质量的保证贯穿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加强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保护工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有前景的中小企业,推动大小企业间建立密切的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

      贯彻实施轻工行业企业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认证、食品企业HACCP认证和QS质量安全认证、中药材基地的GAP认证及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GMP和GSP认证等市场准入标准,维护品牌利益。

      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通过市场化监督体系保证食品卫生安全,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推进“放心食品、药品工程”的全面落实。

      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种养殖、GAP基地、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GMP、HACCP认证等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实行食品药品安全一次性淘汰制,严格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贵州省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行业标准,有选择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实现检测信息共享,建立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省市县(区)三级检测体系,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

      实施特色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特色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产品质量的前提。要尽快研究实施特色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贵州省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

      (二)培育和发展融资平台加大轻工产业投资

      鼓励和引导各商业银行加大对贵州省轻工业的信贷支持;采取从资本市场融资、吸收民间资本投资、接纳东部沿海地区企业西进投资、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利用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利用现代融资租赁和鼓励国内商业银行从贷款方面给予倾斜等多种方式,以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保障轻工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和投资力度。

      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促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主体的形成,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社会资金参与轻工业投资,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吸纳各类资金投入发展轻工业。

      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进医药、食品等轻工企业股份制改组进程。提高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融资能力,通过收购、联合和兼并等手段,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资本竞争能力。

      鼓励企业加速技术创新投入。对国家重点发展企业和项目,政府鼓励、引导加快对企业和产品技术创新投入,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所得税政策。积极培育、发展和完善要素市场。努力争取国家投资,扩大金融部门贷款规模和直接融资规模。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创造投资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激活全省民众的创造力,促进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速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并改组国有企业,力争到2010年完成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大型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轻工企业。实现非公有制轻工业经济在全省轻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明显提高。建立健全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机制,规范、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依靠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和渠道,发展多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减持企业的国有股或降低国有股比例。支持轻工行业各种所有制企业改制上市。鼓励有偿债能力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实行更加优惠和灵活的政策扩大招商引资,建立和完善轻工业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抓重点项目立项落实,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完善轻工业重点项目立项、建设、考核和推广等机制。重点项目要做到人员落实、资金落实、技术落实、资源落实。政府扶持的重点项目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招标。对重点项目的实施要加强跟踪监管。重点项目承担单位要按规定按时向项目管理部门报送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情况报表等资料。重点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组织验收。对重点项目取得的经验、成果要及时总结推广。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业管理新体制,实行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政策导向相结合,引导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结合城市化进程,规划建设好重点轻工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空间集聚、专业化分工和协调发展的轻工业生产力布局。鼓励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走科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轻工业现代产业链。对部分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实行总量控制,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劣势企业。

      (四)推进轻工业园区、基地建设,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效应

      加快轻工产业园区建设,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从政策、投资环境、人才、信息、技术服务、配套公共设施以及资源配置、土地、水、电保障、环保等多方面加快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和硬条件,鼓励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型食品、药品企业和轻工产品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吸引国内、省内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海外智力资源设立研究机构,进行科技创业,把园区发展成为国内先进的新型轻工产业生产和研发的基地。

      抓好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按照中药、食品制造业的对原料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抓好道地中药材种植、优质果蔬种植,养殖和饲养瘦肉型猪以及奶牛、肉牛、肉羊、禽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优质原料基地,保证中药制造及食品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加快企业结构从单纯加工生产为主的“橄榄型”向以原料和市场为主的“哑铃型”转变,实现以药品、食品工业为龙头,农业生产——农产品——生产——流通——市场的食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鼓励企业加大原料基地的科技和资金投入。积极吸引社会和个人资金,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五)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经营者持股、年薪制等有效激励的分配机制,鼓励科研技术人员以专利技术和产品入股,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加盟。

      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和完善企业研发创新体系。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环境。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构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网络平台,形成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

      大力培育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整合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技术创新平台,推动贵州省轻工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我省现有资源进行深加工和开发。重点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现代制药的分离、提取技术;中药成分定量指标控制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烟叶和卷烟加工;广泛应用新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在轻工生产控制和在线检测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应用喷雾干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高效浓缩发酵技术、微波技术及生物工程、基因工程、透皮技术、指纹图谱等现代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动轻工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应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白酒产业,以发展茅台酒循环经济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开展茅台酒酒糟的综合利用、利用生物转化技术生产新型产品的研究、茅台酒厂区可利用资源的研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使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人才培养措施。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机制、培养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工资、住房、户口等实际问题上提供保障,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不断学习、充实提高的机会,为区外优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引入建立基础。对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个人实施政策性奖励。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造就一批熟悉市场规则、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企业家。结合贵州实际,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黔讲学,建立流动工作站,通过项目合作引进外方人才,派人员到外进修、学习,关心、帮助、支持省内自有人才等各种灵活多样方式。遵循“选人必有理,用人必有道,育人必有谋”的原则。创造一个吸引留住人才的宽松环境和激励机制,合理有序地进行行业内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特别在留住人才上多投资,使行业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提高轻工业人力资源的整体创新能力,为贵州轻工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促进企业重组和培育企业集团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大力推进轻工企业股份制改组。提高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筹融资能力,通过收购、联合和兼并和重组等手段,整合产业资源,壮大企业规模,使产品、技术、人才和资金等产业资源进一步向大企业集团集中,培育大企业集团的规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型企业要整合内部资源,明确发展定位,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品牌营销,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产品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以这批项目为依托促进大企业、大基地成长发展,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

      (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推动循环经济

      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鼓励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降低物耗、能耗,节约用水,改善环境,引导生产企业向“三废”治理条件完备的工业园区相对集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轻工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加强对造纸、酿造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减少最终处置量。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八)加快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改善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建立和完善市场信用体系,依法维护市场秩序

      大力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加快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开办、项目备案和核准、审批认证、产品定价、质量检测、专利审查等方面提高服务效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企业及落后生产力,为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整合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轻工业发展平台,发挥协会在参与行业规划、行业管理、项目评估、技术咨询、贸易仲裁、反倾销与应诉、法律法规及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职能,使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纽带,促进行业自律,促进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信用为本”,构筑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以维持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强化企业法人是生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督促企业加强企业道德和规范,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建立自律机制,充分发挥信用的警示和惩戒作用,营造安全信用环境,建立贵州省轻工产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贵州省的轻工业产品安全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促进贵州省轻工业的发展。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前天 15:10
  • 签到天数: 194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5: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省企业技术创新规划

     序 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为新时期贵州技术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方向。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及贵州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我省技术创新。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成就,以此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贵州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有关精神编制。

      一、“十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我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主要表现在“抓好一个建设,提升四种能力”,突出“三大工作重点”,即:抓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实现能力、管理能力,突出重点创新项目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

      1.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我省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识不断增强。到2005年,全省拥有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超过120家,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超过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0倍多,其中全省大中型企业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的科研仪器设备价值比2000年增加了12倍多。

      “十五”期间,我省狠抓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使我省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从24家增加到61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5家。至此,全省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技术中心企业成为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2005年,全省61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开展的科技项目数达2719项,开展的研究与实验发展项目达2413项;61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全部销售收入771亿元,技术开发经费支出21.8亿元,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8%,比我省R&D投入占GDP的比例高2.25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107.9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14%,比全省新产品产值率高7.1个百分点。技术中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显现,体现了技术中心建设的成就和影响力,也为我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带动相关行业增强自主创新的实现能力、管理能力打下了较强的基础。

      2.政府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使我省企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十五”以来,以解决影响和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为突破口,财政资金投入2.8亿元,引导实施重点国家及省安排的各类技术创新、科技攻关项目911项,政府与企业密切配合,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市场及行业需求,重视对重点行业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使自主创新内容更具体、效果更显著。五年来,财政资金以3%以上的比例引领社会各类资金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使我省科技投入稳定增长。2005年全省研究与开发(R&D)经费超过9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过6.5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多,2004年全省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0.7%。企业科技投入的增加,使研究与开发及关键技术工业性试验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的技术创新格局已经形成。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全省大中型企业共开展科技项目5364项,年均1341项;开展的新产品开发项目3434项,年均859项;开展的研究与实验发展项目2986项,年均747项。

      2005年,全省专利授权由2000年的710件增加到925件,年均增长6.06%;全省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由2000年的65件增加到162件,年均增长30%;贵州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由2000年的98件增加到2004年的160件,年均增长13.4%;全省61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达到92件。全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9%,比“九五”期间的4.49%增加2.41个百分点,经国家及省认定和表彰的新技术新产品514项。到2005年,全省61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约10.8亿元。

      一批依托贵州省资源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产品推向市场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始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航空航天领域,无人机遥测遥感技术、民用航空关键零部件加工先进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信息产业领域,以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研制成功,新型电子元器件不断开发并为神五和神六航天飞船提供了数万种配套件;在磷及磷化工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贵阳地区、黔南地区两个磷化工产业链;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海绵钛、复合反渗透膜、纳米氧化锌、金属锰、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在医药制药领域,地方特色新药的研发成效明显。财政资金的引导有力地提升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实施能力,使新产品、新技术进入市场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带动效果。

      4.产学研联合不断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省产学研联合更多地关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合作开发,通过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专家、院士、海内外博士、硕士贵州行、企业行及产学研高级论坛、走访交流等多形式的产学研活动,注重优势互补,除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外,还着力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营销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宽产学研合作的范围,引导企业与省内外有潜力的院校保持长期联系,在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全过程中寻求合作项目。“十五”以来,省内高校与企业签署产学研重大合作项目50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160项,主要合作领域为化工、冶金、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特色农业等。省经贸委会同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贵州省产学研联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认定了7家贵州省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至此,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全省90%以上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都有产学研合作背景,基本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联合模式。

      5.积极落实政策,支持企业加快技术进步

      通过政策宣讲、业务培训等,指导企业认识和执行国家鼓励技术开发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技术开发费所得税前抵扣政策;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企业进行技术转让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税等。通过引导企业落实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技术开发资金的支持,增加技术开发投入。

      (二)存在的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体制和动力机制不完善。我省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缓慢,企业科技组织的形成、科技人员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评价等机制受到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企业创新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把手对技术创新工作重视不够,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从我省财政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资金来看,可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量小、分散,企业投入及银行贷款也存在严重不足。企业总体规模和技术创新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技术创新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不通畅,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成为技术创新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

      企业创新人才缺乏。未形成对科技人才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企业人才存量流失严重,优秀创新人才引不进来。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状况不论从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都亟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开发能力弱。一是企业技术创新机构不完善、不健全,创新基础条件极其薄弱;二是企业整合信息资源、科技资源的能力不足;三是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阻碍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四是技术中介机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以及技术市场等各类机构服务不完善。

      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我省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财税优惠政策落实不理想,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享受国家对技术开发实行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方面企业急需各种技术,而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却束之高阁,不能有效的转化成生产力,尤其在共性技术的开发和转移上既缺乏完整有效的实施体系,又缺乏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的平台。

      二、“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将带动我国技术创新进入历史性突破时期,我省技术创新宏观政策环境将有较好的转变

      党中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未来五年加速提高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已推出一系列鼓励企业加速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为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将带动我国技术创新进入历史性突破时期。

      政府将进一步转变技术创新的管理方式,逐渐从直接、微观和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向间接、宏观和以法律手段指导为主。技术创新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将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服务环节逐步改善;企业知识产权意识逐渐增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将快速增长,投入体系逐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为有效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及全省技术创新实施条件的转变提供良好契机。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省增强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为我省产业技术提升带来机遇。目前,经济全球化带动的科技全球化,主要通过产业研发的全球化对中国产业界技术创新产生巨大影响,而其中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性投资及其研发活动最为直接。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投资,在加剧外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竞争关系的同时,客观上为中国产业研发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国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研发人才,在产品和工艺创新、在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带来了一定溢出效应。

      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技术进步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便捷道路。因此,贵州应从企业技术水平的基本现实出发,合理地处理进口技术和自主研发,以及国内研发和海外产业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采取一切有效的方式吸引海外产业研发投资,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取有价值的外部资源,特别是研发资源。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的基础上努力实施再创新,这将推动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高。

      3.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我省在部分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经济。由于知识和技术具有可传播性和外溢性。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利用知识和技术的可传播性和外溢性,既进行原始创新,又进行集成创新,从而在部分领域实现后来居上。

      我省只要抓住知识经济的发展机遇,大量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创新成果,努力发挥本省优势,就能在部分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我省与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

      三、“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方针,主动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工艺的技术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重心,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发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骨干和带动作用,推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新机制的形成,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为实现全省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作贡献。

      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投入到能发挥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选择一批应用面广、产业关联度大、作用力强的共性技术和高新技术,特别是对传统产业升级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的共性技术进行重点突破。

      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并重的原则。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体制创新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通过体制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能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结构布局合理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

      坚持发展高技术产业与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并重的原则。发展对经济增长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的同时,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及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形成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坚持以提高技术创新实现能力为主的原则。在“十一五”期间,鼓励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企业既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又努力提高实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将科技资源和投入主要投在提高技术创新实现能力的效益指标上。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全省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均建立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研究开发机构;建成完善的技术创新制度平台、基础条件平台和服务平台;建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构建较完善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使全省工业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有明显提升,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科技成果质量明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

      到2010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2%;企业R&D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3%以上;企业R&D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达到3.4%以上。

      到2010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8家,培育行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新增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新增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初步实现我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等的大型仪器共享。全省工业企业拥有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达到200个左右;全省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项目达到3700项左右。能源工业、煤化工、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烟草、酿酒、医药等主要行业约6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约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保持10%的年均增长率;专利授权量保持5%的年均增长率,到2010年,达到1000项左右,其中发明专利占30%;全省大中型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保持13%的年均增长率,到2010年达到330件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

      (三)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结合我省实际,围绕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及领域,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启动一批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形成8个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育形成航空航天技术研发创新体系、机械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体系、磷化工产业研发创新体系、煤化工产业研发创新体系、电子元器件及信息产业研发创新体系、新型医药研发创新体系、新材料研发创新体系、烟酒及特色食品研发创新体系等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系统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体系。

      2.培育7-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建设好现有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力争再争取国家认定1~2家企业技术中心,使我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8家。通过加快技术中心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7-8家企业技术中心,使之成为对省内工业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重点引导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5个省级技术研发和转移中心。(1)磷化工行业技术研发及转移中心;(2)依托贵州大学技术研发及转移中心;(3)数字化制造技术研发及转移中心;(4)信息技术研发及推广中心;(5)依托贵阳中医学院医药新技术转移中心。

      4.组织100项有重大影响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及推广。重点支持煤、电、磷、化工产品多联产技术;煤矿安全检测监控新技术;精细磷制品及精细磷酸盐产品;磷矿中提取稀土化合物及其他伴生矿技术;新型轮胎及最佳变形轮廓设计关键技术;白酒中风味物质的解析及应用新技术;民用无人机空中对地观测多项关键技术;数控多轴联动加工中心;大中型多功能高效挖掘机;特种水泥和高性能水泥;大功率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新技术;低焦油卷烟、混合型卷烟新工艺新技术;无机非金属新型建材;航空发动机改燃气轮机组技术开发;特种用途自动化控制设备;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推广企业信息化管理及生产技术;生物柴油新技术新工艺;纳米技术和产品开发等重大新产品及技术创新专项。

      四、发展方向与重点

      (一)现代中药

      医药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我省以民族医药为特色的现代中药产业具备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和一些工艺技术优势。“十一五”期间主要围绕原药、新药品种和新剂型药的开发,开展药用植物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药用动植物功效成分的筛选、提取、分离、纯化技术、药效确证以及药用制作设备、制药工艺、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改进和研发。在以民族药为重点的中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上有新的进展。

      (二)电子信息技术

      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我省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主要以通信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为重点,进行新的研制和开发。

      移动通信设备的开发。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加快通信终端产品以及交换台、基站等设备关键配套件的研制;积极开拓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产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开发。加强芯片制造、多芯片多层组件设计制造、低温共烧陶瓷(LTCC)、焊粘接等技术的研发,开发高频化、微型化、无铅化、低功耗、复合化和多功能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对高密度信息存储、信息存储控制及磁记录系统可靠性等技术进行研发,以中高档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汽车电子产品、集成电路、新型环保电子专用材料等为重点,进行研制开发。

      软件和系统集成的开发。加强对数据库、应用软件、中间软件等各种软件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网络安全产品;提高集成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开发出分布式楼宇设备监控各级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平台。

      (三)新材料

      我省目前新材料产业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弱,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资源优势尚未转变成为经济优势。“十一五”期间,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主要发展方向包括:

      金属及合金材料的开发。重点开展铝、钛、镁等高性能合金材料的冶炼及成型加工技术研发,解决金属铝、钛的提纯技术;加强对航空航天所需合金材料的开发和纳米钛白粉的氯化氧化法生产,研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

      聚合物材料及制品开发。主要有超微细粉体材料、无卤阻燃技术、微孔发泡技术、聚合物基(改性)材料及其制品、反渗透膜等类材料。

      能源材料的开发。各种电池材料,包括移动电话机和其他动力用锂离子电池材料、聚合物锂电池材料、超细锌粉,纳米碳素材料的开发。

      新型陶瓷材料的开发。主要有刀具、磨具、磨料碳化硅材料及制品,陶瓷过滤器、特种陶瓷等。

      电子功能材料的开发。以材料的复配协同技术、无铅化技术为突破口,重点研发和制备电子绝缘浆料、电子导电浆料、电子封装材料、发光材料、铜箔、多晶硅等电子功能材料。

      化工材料及其制品开发。加强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及其改性材料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改进选矿及其设备,提高矿石浮选及加工水平;改进煤化工技术;改进黄磷和磷酸制取、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以及磷酸盐等生产的工艺和技术。研发和制备电子级磷酸、磷系助燃剂、高纯三氯氧磷等磷精细化工产品。

      (四)装备制造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零部件和成套设备设计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水平。

      轻型、无人驾驶飞机的系列开发。研发新一代无人机及其对地观测系统,重点突破长航时技术及远距离控制技术;开发数据获取、无损压缩、宽带数据传输等技术,扩大无人机的行业应用。加快发动机自主设计和技术开发;以转包飞机超薄型结构件加工、复杂叶片研制生产为突破,扩大转包生产的能力与范围,积极参与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国内外合作;研究钛合金、高温合金等特种合金锻件在航空、航天上的应用,实现工程化、产业化。

      加快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制和相互转移。利用军工技术的优势,继续加强对新能源、油田开采技术装备、燃气轮机、铝工业大型配套技术装备、750kw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用增速装置、钢帘线成套技术装备等的研制,推进产业化进程。

      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以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主要内容,开展“网络制造”,便于合作设计、协同制造。开展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数控系统,“数字”制造技术与装备,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超精密加工及超高速加工技术与装备,以及关键配套基础部件的研究与开发。

      汽车及机械零部件加工技术研发。高起点地研制和生产智能、洁净、安全、节能型客车、特种车、重载车、垃圾车等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制新型液压、多功能挖掘机及液压泵、液压马达、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零部件。以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的农业机械成套设备的研制;以满足制药行业生产、质量控制、检测等需要的重要技术和设备。

      环保设备的开发。积极研制“三废”处理装备、清洁生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光机电一体化的开发。利用光学、微电子学、机械工程学三大工程技术交融合而构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来改善光电子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数控技术的模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推动光机电一体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行业的关联度。

      (五)能源

      “十一五”期间主要是促进常规能源更加高效的利用,开展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发展新能源,开发新的节能技术。

      煤化工及煤层气的开发。矿井瓦斯的收集与应用技术开发、煤层气的地面勘探与高效利用技术开发,煤气化、煤液化等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煤层气规模开发与规模采煤的一体化。

      生物质能的开发。在农林部门培养和建设一批速生高产能源植物品种与基地的基础上,实现开发生产生物柴油产业化。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对马铃薯、芭蕉芋进行发酵生产燃料乙醇。采取生物质气化技术,将城市垃圾和农村的废弃糠壳、玉米芯、秸杆、畜类等物质气化成一氧化碳、氢气、甲烷、沼气等燃气。

      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有洁净煤、煤层气代替燃料油,燃油添加剂节油等节油技术;电动机高压大功率和低压中小功率变频调速、工业节电、家用电器节电等节电技术;节水技术;冷热电联动集成节能技术与智能控制产品、中央空调节能装置及技术;煤电、煤电铝、煤电磷的生产联接等节能技术;推进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开发。

      (六)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十一五”期间主要以卷烟、白酒酿造及轻工产品深加工、交通、电力新技术应用等技术创新为重点,开展新技术开发应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加快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技术升级。

      交通工程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开发适合我省交通基础设施需求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重点开展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运输管理、交通安全保障等技术的开发。

      烟叶及卷烟加工技术。卷烟烟气技术和烟叶醇化工艺研究,建立指导卷烟配方、工艺、品控的卷烟烟气质量评价、检测及控制技术等标准体系;卷烟系统工艺及装备技术开发,中式卷烟特色工艺路线研发;卷烟配方技术研究。

      电力电网的建设。重点发展交直流长距离混合输电及其稳定控制技术、区域无功优化配置及控制技术、特高压变电技术、灵活交流输电(FACTS)技术、数字贵州电网建设等。

      酿酒及轻工产品开发与深加工。应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酿酒技术、生物发酵技术及酒香味物质及其组分形成机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酒类成分分类及鉴定技术研究,酿酒副产品生物转化技术。以具有贵州相对优势的肉类、油菜籽、辣椒、马铃薯、茶叶等农畜产品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具有贵州特色轻工产品、特色食品开发和深加工技术。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巩固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地位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增强自主创新的重要精神,深刻认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把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引导和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企业领导班子要将自主创新作为重要的目标考核内容,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地位。

      (二)构建提高我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制度平台

      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技术创新制度平台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和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结合“关于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凝聚各种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我省科技法制建设。努力抓好科技法规的执法工作,对技术创新应予以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全省技术创新主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2.大力促进我省企业的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必须加快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大胆探索和试行知识入股、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分配方式,以科技成果实现工业化生产为依据,对科技人员实行灵活多样的奖励措施,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人才竞争机制。

      3.明确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企业在技术投入、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形成利益驱动和风险驱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信息、资源,为技术创新服务。

      4.促进技术开发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变过去重视书面成果为重视市场份额,形成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

      5.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一是努力使企业领导具有追求超前、开拓、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二是每个企业必须建立一套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体系;三是制定一套鼓励创造和创新的行为规范,包括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创新的高度重视、理解创新、参与创新、重视创新、鼓励与容忍失败等,使创新成为一种有理智的集体行为;四是建立一套创新文化的实物载体,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

      6.落实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奖励力度。加大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宣传,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增强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及时解决企业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继续实施政府对新产品新技术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奖励,加大奖励力度,鼓励企业制定奖励政策重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技术骨干、革新能手,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积极性。

      (三)构建较完善的技术开发基础条件平台

      1.加快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引导企业在我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点突破,加大财政扶持资金、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降低产品技术开发及生产成本,使技术及产品有较高的性价比及较强的竞争力。继续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企业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使之成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支持和引导技术中心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源头,成为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企业科技人才的基地,成为企业对外合作交流的纽带。鼓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通过参股、联合开发等多形式开展多层次的产学研结合,省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要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倾斜。

      2.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及社会闲散资金对关键及共性技术开发项目、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产学研项目等加大投入,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给予银行贷款,引导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技术创新种子期和起步期的企业。引导企业落实并享受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四)构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平台

      1.制定促进和规范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为:制定有利于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科技中介资源,深化科技中介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转变运行机制的政策;制定有利于金融支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的政策,制定有利于科技中介服务业生存发展的工商、税收、审计、监督和管理等政策法规,规范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市场行为。

      2.促进技术创新服务中介机构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按市场化的要求,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培养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结合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支持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在共性技术推广、服务设备购置、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提升我省技术创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建立技术和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五)准确定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工

      我省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为具有相对优势和特色的行业以及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些行业和领域是着力提高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的重点。准确定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工,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不同的各地区找到各自的侧重点。技术创新能力高的地区侧重于提高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同时尽可能提高技术创新实现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低的地区侧重于提高技术创新实现能力,即主要做将已有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工作,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实现能力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利润率、新产品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等效益指标。

      (六)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行业及企业发展需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引进和培养人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搞好“引凤筑巢”工作,尽可能多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要重视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一是明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导责任;二是政府采用资金补贴、企业提供优厚待遇和良好的技术开发条件等,以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创新人才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鼓励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创建,鼓励和支持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三是制定政策妥善解决企业高技术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问题,企业引进的博士享受高校、政府引进博士的相应待遇;四是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科技人才进行定期培训,鼓励企业自身加强对现有科技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潜力和作用。
    欢迎邀请新人加入发酵工业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站内搜索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
    !4!
    • 电话咨询

    • 13720223167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工业网 ( 浙ICP备12009778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1: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